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感受佛教中国化脉络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吴艳 发布日期:2022-11-1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等联合承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展,用一场精益求精的展览,让凝萃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绘画珍品、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传世瑰宝,以前所未有的形式重聚一堂,让观众尽览风华。

  这些画作远看精美绝伦、纤毫毕现,观众近观才能发现,画作表面光滑平整,并不是真迹,而是打印的。这些展品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出版过程中为确定印刷标准产生的打样稿档案。从《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溪岸图》等宋代名画,到元四家、明四家、清代“四王”“四僧”等名家名作,满满当当挂了一面又一面墙。

  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王小松表示,“大系”展展出历代绘画精品出版打样稿档案1700余件,这在全球的专题展览中也是个惊人的纪录。“用一天时间,就可领略中国千年的艺术风采。”

  “大系”作为集大成的中国古代图像文献,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学术材料,并有望催生新的学术范式。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欢欢表示,“大系”收录的近5000幅画作与佛教相关,用绘画形式全景式地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脉络,为该领域打开了崭新的研究视野。

  “大系”收录12000多幅古画,其中很多画历时经年才得以收录,困难重重,比如“四僧”(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弘仁)画作的收录。苏州灵岩山寺是一座千年古刹,收藏着十多幅明末清初“四僧”的画作。时任灵岩山寺住持明学法师在特殊年代里抢救下这些名画,视若珍宝,不愿轻易示人。“大系”团队数次带着全套摄影器材上山拜访,明学法师最终被感动,距离团队第一次上山已经过去了4年。在一间会客厅里,“大系”团队将白纸贴在墙上,再将画作举在白纸前,以避免画作直接与墙面接触,拍摄了“四僧”的画作。

二祖调心图(慧可)

二祖调心图(丰干)

  五代末宋初画家石恪的《二祖调心图》描绘了慧可、丰干两位禅宗祖师调心师禅的景象,入微地表现了高僧若有所思、静心似睡的禅定状态。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和浸润,到了宋代,禅宗六祖慧能提倡的指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假外求的“顿悟”修行方法已相当普遍,《二祖调心图》就是石恪于宋乾德元年(963年)创作的一幅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二祖调心图》笔墨纵逸,情思轻灵,看上去逸笔草草,不专规矩,一反唐朝以来人物画工笔细腻的风格,实开我国写意水墨人物画的先声。

灵芝大师像

  宋代灵芝元照律师住持西湖灵芝崇福寺,其一生研天台教学,弘净土法门,承毗尼宗旨,是一位教、律、净融通的高僧。灵芝元照对日本律宗也有巨大影响。现藏于日本泉涌寺的灵芝元照画像有着典型的宋画特征,灵芝元照神情放松,以二指单钩式执笔法手执毛笔,他的僧衣、僧履被描绘得写实细腻。

释迦牟尼图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释迦牟尼图》是明代画家丁云鹏的佛像代表作。作品描绘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在山崖之间面壁沉思悟道的情景。画面中松树描画细腻,白衣人物在山石的青绿之间格外突出。将释迦牟尼置身于中国山水之间的画作也成为佛教中国化的艺术见证。

  “文物需要保护,也需要被利用,极为脆弱的古代绘画,给利用造成了极大障碍。它们极少现身,有些真迹世人一生都难以得见。博物馆里,两千年前的青铜器可以每天展出,但书画哪怕20年前的也经不起长期暴露。历代绘画大系以像素级还原的印刷质量,将分散在全球收藏机构库房里的中国绘画复制出来,为利用和研究提供了便利。”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晓明说。

  当观众离开古代绘画的世界,经过一个拐角来到石窟寺龛像长廊时,都禁不住发出惊叹。突然映入眼帘的,是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同处一室,杭州飞来峰的布袋弥勒近在咫尺……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李志荣说:“近20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采用先进的技术抢救和保护地面以上文化遗存的代表性成果,在这条长廊得到集中展现。”

  长廊包含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八大石窟中的中国五大石窟和甘肃炳灵寺石窟、四川安岳石窟、杭州灵隐飞来峰石窟群等代表性龛像的等比例复制品。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全球领先的3D高保真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让这些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遗产与“大系”收录的海内外珍稀佛教绘画汇聚一堂,生动呈现了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麦积山石窟第121窟正壁龛外左侧菩萨与弟子造像

  麦积山石窟第121窟正壁龛外两侧各有一组菩萨与弟子造像,均为北魏晚期原作。由于这两组雕塑的人物相互靠近,犹如在悄悄耳语,故被称为“窃窃私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正壁佛龛左侧的一组,胁侍弟子造像眉清目秀,袈裟宽敞,是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代表性作品。菩萨和弟子双肩相互轻靠,头侧向一起,面带微笑。弟子造像的袈裟衣袖下摆微微向两侧敞开,犹如一阵风从窟门吹进,让袈裟产生一种在风中飘荡的感觉。此两组造像是佛教中国化历程中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艺术工匠将生活中的刹那塑作在洞窟内,让洞窟充满人间温情。

  杭州西湖飞来峰的布袋弥勒及十八罗汉像形象传神,为宋代江南造像精品。其中布袋弥勒形象为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特有,有从神坛走入民间的亲切感,喜庆祥和,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实证。

  在敦煌石窟中,壁画与彩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艺术世界。敦煌莫高窟第45窟原窟开凿于盛唐,覆斗形顶窟,西壁开深龛,四壁满绘壁画。第45窟中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壁画精细刻画了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石窟左右两侧壁画构图为自下而上排列的连环画式。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韦提希夫人采用十六种观想法往生西方净土的故事。其人物、故事、 建筑、场景,反映出中国绘画的卓越创造力和写实能力。

  (本文图片由吴艳拍摄)

《中国民族报》(2022年11月15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