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两个项目令人瞩目:一是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项目建成亮相,再现元明时期白浮泉历史文化风貌;二是修缮5年、位于广源闸西侧的皇家庙宇万寿寺重张,尽显百年皇家古寺芳华。
深秋时节,踏着斑斓的落叶,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长河北岸的万寿寺。抬眼望去,参天古木,红墙古刹,一派肃穆。据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万寿寺由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出资修建,至今已有445年的历史。后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
走进山门殿,映入眼帘的是殿门上方悬挂的“欶建护国万寿寺”匾额,这是顺治帝的御笔。山门殿顶彩绘的近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寓意“洪福齐天”。
万寿寺内既有高大殿宇、楼阁,又有别致的碑亭。寺中假山上建有三大士殿,三山之间以石桥相通,象征中国佛教圣地普陀、五台、峨眉三大名山。山下山洞内有地藏宫。山上和山后种植苍松翠柏与银杏树,以显人间仙境。
“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此成立。为保护万寿寺内文物建筑,2018年,万寿寺修缮工程全面启动,这是建寺以来第五次大型修缮,也是120余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修缮工程。”工作人员介绍说。
有“长河第一闸”之称的广源闸就位于万寿寺前。门口的长河连接着积水潭(今什刹海)和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元朝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引白浮泉和西山诸泉汇入翁山泊,再经长河流进积水潭,长河因此成为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一环。工作人员说:“这条引水通道,在清代经过治理,成为连接紫禁城和颐和园的水路,是皇家来往停留休息和换船场所。正因为广源闸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关键节点,才带动了万寿寺东路的拆迁腾退。”
重张的北京万寿寺,果然不负皇家庙宇盛名。踏进这座古刹,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本次开放区域包括万寿寺中路前六进院以及东路方丈院。穿过天王殿、慧日长辉殿,进入第三进院,这里有万寿寺最高建筑万寿阁。阁内“吉物咏”吉寿文物专题展上,一件件器物、服饰、书画、文房四宝,一个个寓意吉祥的符号,不仅传递出自古以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盼,还可以一窥古人的审美趣味。第四进院是大禅堂,这里正在举办“万几余睱”清代皇室及其后裔书画作品展。工作人员介绍:“北京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约13万件,品类和数量十分丰富。其中乾隆御笔《岁朝图》是首次公开亮相,这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亲手绘制的‘新年贺卡’,图中绘有如意、梅花、柿子等吉祥物件,寄托对母亲长寿安康的祈望。乾隆一生留下吟咏这里的诗作多达46首。”
绕过“后花园”,便是乾隆御碑亭和无量寿佛殿。佛殿两侧是中西合璧的“西洋门”,始建于乾隆时期,门上雕刻具有西洋风格。只见御碑亭旁,苍松、翠柏、银杏等错落有致,亭亭如盖。“修缮过程中,除了古建,院内的古树也是保护重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馆内共有挂牌的一级、二级古树47棵,山门前那棵槐树已有400多年树龄。”
经过腾退修缮,焕然一新的万寿寺建筑群,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陪伴着长河水。
“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横跨7个区,在首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巨变,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是一条文化之河。”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北京市形成了“长期有规划、中期有行动计划、年度有折子工程”的规划实施体系,目前已累计实施80余个重点项目,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