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缘”:佛教崇俭戒奢的传统
来源:中国民族报 张云江 王艳辉 发布日期:2022-07-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俭戒奢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代代相传、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警句箴言,传递着中华民族崇尚勤俭的文化传统。

  在6月8日召开的全国性宗教团体第十九次联席会议上,崇俭戒奢再次被强调: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宗教中一些崇俭的具体做法可能不再适合当今社会,但其中蕴含的崇俭戒奢的思想和精神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

  唐代道世法师所编的《法苑珠林》中,有一节名为“俭约篇”,是以十六罗汉之一的薄拘罗尊者为佛门俭约的典范。例如同样持钵乞食,著名的大迦叶尊者是不论精粗,给啥吃啥;薄拘罗尊者则是挑去精美饮食,只食粗粝者。“俭约篇”下文还引用了《中阿含经》中《薄拘罗经》的一些内容。以穿衣为例,薄拘罗尊者言:“我持粪扫衣来八十年,未曾忆受居士衣,未曾割截作衣,未曾请他比丘作衣,未曾用针缝衣,未曾持针缝囊乃至一缕。”道世法师以薄拘罗尊者俭约为例,来讲“息缘”对于修行之重要——“息缘俭务,是至人之大量”,既然佛弟子志在解脱,那么从戒行上就应息缘;既息缘矣,则必然崇俭戒奢。

  佛教传入中国,有不少高僧效仿薄拘罗尊者的懿行,尤其是重视行履的禅门。例如二祖慧可弟子僧那禅师,“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僧那弟子慧满,“志存俭约,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乃舍之……常行乞食,住无再宿。”再如唐中期的药山惟俨禅师,每天只单独吃两碗粥,首座怀疑他开小灶,一天藏在方丈僻处,等药山外出,便入门,见铫子里有热气冒出,揭开一看,里面煮的竟是黄菜叶子和一些麦麸。还有神鼎洪諲禅师,“寻常一衲以度寒暑,后隐衡岳……十年枯淡,室无升米,日收盏饭,一枯木床为法座。”近现代如虚云、弘一、圆瑛、印光诸长老节俭的例子,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以上都是“崇俭”的范例,“戒奢”者,如宋代五祖法演禅师,曾有弟子送给他一件得自海外的褐布僧袍,是用火鼠和冰鼠毛所织之布做成。火鼠入火不焚,毛长尺许;冰鼠生活在冰下,只吃冰,毛长数寸。二鼠之毛合成的这件褐布僧袍,冬服则温,夏服则凉,绝对是一件宝物。法演禅师说:“老僧寒有柴炭纸衾,热有松风水石,要这个做什么?”《禅林宝训》对此论云:“此诫人去奢从俭也。”另外,元代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曾评论药山云:“非夫罄万有、契真空,离攀缘之病,本性清净乎物表,焉能遗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念常此处所说,和道世法师所强调的“息缘俭务”的道理是一致的。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司马光应秀州僧清辨之邀,写了一篇《秀水真如华严法堂记》。在这位不怎么信佛的儒家学者、史学大家眼里,佛家最为人敬重的有两点,一是节俭,二是慈爱,即“清俭而寡欲,慈惠而爱物”。以清俭为例,“佛服弊补之衣,食蔬粝之食,岩居野处,斥妻屏子,所以自奉甚约,而惮于烦人也”,这符合佛教的宗旨——“涓洁其身,不为物累”。他接着指出,后世末流未免“弃本而背原”“以淫怪诬罔之辞以骇俗人,而取世资厚,自丰殖不知厌极”,这就违背了佛教的立教宗旨。

  司马光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佛门有识之士的认可。例如云门宗长芦宗赜禅师有诗云:“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还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俭守真风。”这是宗赜在元符三年(1100年)所作《诫洗面诗》四十首之一。所谓“洗面”,就是先将面粉和成团,加水揉洗,将淀粉洗掉,只剩下面筋,可用作素鸡素鱼的原材料。宗赜认为,这违背了佛门宗旨:“大觉世尊,一麻一麦;古来高士,果菜充饥。饮食之侈未除,解脱之期安在?但愿参禅得髓,何须洗面求筋;纵消万两黄金,正好粗羹淡饭。”而且,洗面太过奢侈浪费,“十五万斤常住面,已随流水过人间”,所以,“山僧特地改家常,图得吾门更久长”。另外,著名居士黄庭坚《开先院修造记》中也说:“夫不耕者,燕居而玉食,所在常千数百,是以有会昌之籍没。”也就是说,宗赜禅师和黄庭坚都认为,佛教只有崇俭戒奢,才能长久、健康传承发展。

  崇俭戒奢一向是佛教界的传统,也是一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优秀伦理观念,在当代社会更应予以特别重视和积极传承。

《中国民族报》(2022年7月19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