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祥和的黔西市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7月的贵州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湖山锦绣,峡谷壮美,“乌江源百里画廊”风光引来游客络绎不绝。靠山面水的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十栋黔西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掩映在水雾中。
清晨,村民赵玉学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制作黄粑、准备农家乐里的新鲜食材……“现在生活实现大变样,村里也越来越好了,真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化屋村看看。”开农家乐的村民赵玉学边做事边与记者交谈。
土地贫瘠、房屋漏雨、水电不通、孩子读书不便,是赵玉学过去在老家麻窝寨的生活写照。2017年,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赵玉学一家同其他33户村民一起,告别了“与世隔绝”的麻窝寨,搬进了坐落在鸭池河岸边的新家——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按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赵玉学一家五口分得125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新式卫生间、厨房、水电齐全,一家人拎包入住。
一步跨千年,日子如蜜甜。“为了让村民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村里立足实际,多措并举,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保障收入来源。”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介绍,为解决搬迁后的群众收入问题,化屋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养殖、花卉种植等产业,吸纳安置点群众就近就业,同时鼓励搬迁村民通过创业、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
在村里的帮助下,村民们各自找到了出路。赵玉学和妻子杨鹏英选择了外出打工;王光元则在家尝试养殖乌骨鸡,并开起了农家乐;绣娘杨文丽重拾苗家传统手艺,与村合作社合作开办苗绣车间,帮助在家绣娘用手中的针线,编织美好生活……有了稳定收入,村民们搬迁后的生活越过越好,化屋村发展向前大步迈进。
2021年2月3日,农历牛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来到化屋村看望苗族乡亲,嘱咐大家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总书记的到来,让乌江源上的这个苗家小寨声名鹊起,大量游客涌入,推动当地旅游井喷式发展。
“总书记详细了解我们家的生活情况,和我们一起包黄粑,祝福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美。”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到家中的情景,赵玉学依旧难掩激动。春节过后,赵玉学选择留在家乡创业,他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将自家的住房改成了农家乐,自己开店当老板。“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家黄粑每天能卖六七百元,加上农家乐收入一个月大概在一万元以上。”赵玉学说。
赵玉学(右)一家包黄粑。
“苗绣既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在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苗绣,勉励大家一定要把苗绣发扬光大,这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发展好了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总书记的鼓励,让绣娘杨文丽更加坚定了发展好苗绣产业的信心。她组建专业设计团队,将传统苗绣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设计出特色苗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游客喜爱,一年实现销售刺绣蜡染制品160万元,帮助当地60余名绣娘实现就业。“今年,政府帮忙协调,我们新建了加工车间,将化屋安置点内的车间做成产品展销间,专供游客观赏、购买苗绣产品。”杨文丽说,将加大创新力度,设计更多时尚的苗绣产品,带动车间绣娘增收,与大家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许蕾介绍,2021年,化屋村接待游客量超过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依托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化屋村党支部积极作为,带领干部群众围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种植养殖、刺绣蜡染等大做文章,推动化屋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如今,更多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回到了村里,开办农家乐,与合作社抱团发展,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日子越过越好。
(编辑:石建杭)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