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祖国西北,从帕米尔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接连传来好消息:全球首条环沙漠铁路线补齐“最后一公里”;第三条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建成;“云端上的县城”塔什库尔干,新疆首座高高原机场投运在即……
“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形,造就了新疆姿态万千的壮美风光,但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当地交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天山南北交通立体提速,纵横成网,新疆快步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历史进程。
这是2013年5月31日拍摄的新疆霍城县境内的果子沟大桥。新华社发
告别“驴行缓进” 驶入“高速快进”
6月5日早上9点37分,一趟D8802次动车从乌鲁木齐高铁站驶出。不到3小时,列车抵达新疆“东大门”哈密。早上刚在乌鲁木齐喝过奶茶,中午就能在哈密吃上羊肉焖饼。
“以前我们去哈密要坐一晚上的客车,现在太快了!”因工作需要时常往返乌鲁木齐、哈密两地的旅客常在欣说。
在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调车人员在检查中欧班列,列车上装载着出口国外的公交车(2021年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600多公里外,中哈边境,霍尔果斯口岸,大约每一个半小时,就有一辆中欧班列西出国门。这支贯穿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大动脉”和疫情防控“生命线”。
这只是新疆交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三山两盆”之间,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自中欧(中亚)班列开行以来,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大口岸已累计通行进出境班列超过5万列,带动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长。其中,仅2020年、2021年,霍尔果斯口岸共计监管中欧班列11386列,与2018年和2019年相比,增长108.6%。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新疆交通建设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建设质量稳步提高的最好时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十三五’期间,新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就超过之前60年的总和。”
这些年,新疆公路环绕并穿越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形成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北达蒙古国的干支线公路交通网。
昭苏—乌鲁木齐航班从昭苏天马机场起飞(1月28日摄)。新华社发(李文武 摄)
中铁一局的施工人员在格库铁路新疆段铺设最后一组轨排(2020年7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昭苏天马机场、于田万方机场、莎车机场……越来越多“空中巴士”,让相隔千里的城市成为“近邻”。近10年来,新疆每10万平方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由0.96个提高到1.51个,民用机场总量达23个,是我国机场数量最多的省份。
兰新高铁、格库(格尔木-库尔勒)铁路相继建成……新疆逐渐形成以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为主通道、临河至哈密铁路为北通道、格库铁路为南通道的“一主两辅”铁路构架。截至2021年底,新疆铁路营运里程达8151公里。
如今,驴车慢行的历史,已渐行渐远,“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愿景,正成为现实。
车辆行驶在新疆博斯腾湖河堤公路上(2019年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架“天梯”穿大漠 拼出一张交通网
在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山高路远,建机场、修公路、筑铁路,十分不易。
2020年底通车运营的格库铁路,途经绿洲、沙漠、戈壁、高原、山脉等多种地貌,是我国一次建设高差最大的铁路之一,最高海拔差超过2500米,如同一架“天梯”连接“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与青藏高原。
这是5月19日在和若铁路沿线拍摄的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组成的防沙“三件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铁路建设从一开始的勘察阶段就艰难重重。中铁一院集团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格库铁路控测项目部派出一支14人的队伍,从青海茫崖徒步向无人区阿尔金山进发,沿着米兰河,向新疆一侧的沟口进行了3次穿越。
“最多时一天蹚了50多回河,尽管是夏季,大家腿部都有大大小小的冻疮。”队长王福强说,他们在沿线迅速布点,准确勘测海拔,为格库铁路最终确定线路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较于格库铁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最后一块“拼图”和若铁路,同样历经艰难才得以建成。
这是2021年10月28日拍摄的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轮台至民丰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文兴华 摄)
“我们不怕冷不怕热,就怕风沙,六级以上就不能施工了,黑沙暴一来,可能几天都白干了。”蹲在沙丘上,新疆和若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王尽忠告诉记者,为了不耽误工程进度,团队一边用详尽的沙尘暴日记排开工期,一边探索创新施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风沙影响。
采用装配式桥墩,既解决沙漠缺水难题,也减轻风沙对施工影响;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到铁路建设全过程,实现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同步推进,让绵延300公里的“绿色走廊”成为防风治沙天然屏障……
“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新疆铁路总运营里程只有1500多公里,标准也很低,现在超过8000公里,迈入高铁时代。”年近60岁的王尽忠,参与和主持修建了南疆地区的多条铁路,见证了这片土地日新月异的发展。
这是2月27日拍摄的新疆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脚下,海拔3252米的新疆首个高高原机场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投运在即。
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等现实条件,建设团队采用沥青复合封层技术,以避免“动水、冻水”对跑道水稳层的破坏,提高道面使用寿命,这在国内高高原机场建设中还是首次。
疆道“难”,不再“远”。纵贯天山、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飞越帕米尔高原……在无数奋斗者接续努力下,一条条公路、铁路、航线在广袤疆域开枝散叶。
这是2019年10月20日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拍摄的吾格亚提盘山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促发展惠民生 通新路畅心怀
4月下旬,昭苏天马机场通航。3天后,巴音布鲁克机场破土动工。沙漠深处,数十台推土机把高耸的沙丘推平成路基,机器轰鸣,场景壮观。
天山南北,交通建设节奏“拉满”。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接连落地,新疆越来越“快”了。
这是2021年7月8日拍摄的新疆独库公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文兴华 摄)
2021年4月30日傍晚,距离乌鲁木齐约1500公里的和田县拉依喀乡,一名7岁男孩手臂不慎被拖拉机绞断,一场生命接力迅即展开:晚上10点10分,拉依喀乡至和田县人民医院的公路开辟了“绿色通道”;11点54分,即将起飞的当天最后一班飞机滑回廊桥、接上男孩;凌晨1点36分,飞机抵达乌鲁木齐;3点14分,手术开始……孩子赶在“黄金8小时”内进行了接臂手术。
高速快进的同时,也保留着温情的慢行。
穿越天山山脉,行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和田玉龙号”公益性慢火车像绿色“长龙”穿行戈壁大漠,全程1960公里,历时32小时40分,将乌鲁木齐与和田玉的故乡紧密相连。
“66个停靠站点,平均每30分钟停一次,沿线一些小站只有一两个乘客,但这些‘一个人的车站’被保留了下来。”列车长坡拉提汗说,从和田到喀什近500公里,硬座只要53元,这是许多南疆百姓的出行首选。
长编动车组列车驶过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2021年6月18日摄)。新华社发(穆志鹏 摄)
走亲访友,或是远方求学,“小绿皮”成为连接南北疆的“便民车”,也是沿线百姓的“致富车”。作为“和田玉龙号”常客,阿不里米提·亚森总是带着自家特色馕赶“巴扎”(集市),一趟车可以卖200多个馕,收入1000元。
帕米尔高原上,网红公路“盘龙古道”边,竖立着启迪人生的路牌:“今日走过了人生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这条30多公里、连通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与外界的公路,以600多个S弯、U形弯及1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吸引着全国游客打卡。
人来了,长期沉寂的边陲小城逐渐活了起来、火了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路通往神秘的湖泊、金色的胡杨林,连起片片绿洲,串起城市村落……
路,是人走出来的,也让人走得更远。新时代,天山南北立体提速,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正越走越宽。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