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文物医生”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2-05-2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唐代纸质文物《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册》进行酸化程度测试。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唐代纸质文物《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册》进行酸化程度测试。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金属文物进行脱盐处理。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全锐对金属文物进行脱盐处理。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检查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测量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测量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在测量文物“唐海兽葡萄镜”。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腾昭玉手捧文物“唐海兽葡萄镜”走出库房。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孔德一在整理复制的元代纸质文物《新编方舆胜览》。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5月18日,“文物医生”孔德一在整理复制的元代纸质文物《新编方舆胜览》。

  博物馆文物修复师被称为“文物医生”,在贵州省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内,“文物医生”们日复一日,对馆藏文物进行着细致的保护、修复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