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国宗教观的理论探索
来源:中国民族报 楼宇烈 发布日期:2022-05-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的宗教有别于西方宗教,这已慢慢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究竟怎么从理论上概括中国宗教的特点?这还需要学术界深入挖掘、认真研究。李四龙从“人文宗教”的角度理解中国人传统的宗教生活,并把“人文宗教”解释为世界宗教的一种基本类型,这是我国学者在宗教学理论研究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作者:李四龙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2010年,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准备办一份刊物。在考虑刊物名称时,经过反复推敲,我们最终定为《人文宗教研究》,转眼这份刊物已出了十多年。李四龙著《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的出版,也意味着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有了阶段性突破。近年来,我一直强调“人文”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主张“人文立本”。李四龙进一步提出“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认为人文主义是基本的宗教伦理,感应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是从中国文化出发的理论提炼,既概括了中国宗教的整体特点,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宗教类型。本书认为,“人文宗教”是古代中国的宗教观,也很可能是未来社会的宗教观。这种强调自我修身的宗教生活,有可能对治全球化所引发的伦理秩序冲突,使宗教成为一种人文教育,避免因信仰不同而起争执。

  宗教学研究都很重视人神关系,中国人对“神”的理解不同于西方宗教。本书认为,研究中国宗教,“文神关系”比“人神关系”更加重要。荀子提出“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儒家对待神灵的态度比较灵活,把对鬼神的祭祀看作一种教化百姓的礼教。“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在中国人的宗教生活里,礼教的因素高于宗教信仰。所以,西方宗教学家讲“宗教是文化的核心”,这在中国社会并不正确。也就是说,宗教所处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土壤完全不同。这个观点是李四龙长期深入研究中国宗教史的心得,揭示了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的根本差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四龙从2006年起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宗教史”这门课程,该课当时在北大哲学系尚属首次开设,也是他在博士毕业以后新开辟的研究方向。他依据自己的讲课经验,从4个方面展开分析中国宗教的特点:“天道人情:中国宗教的思想基础”“感应道交:中国宗教的神秘体验”“会通共生:中国宗教的关系格局”“混元并用:日常生活的信仰图景”。这4个主题比较系统地说明了中国宗教的主要特点和丰富内容,表现了宗教信仰和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些方面,也被用来具体展现“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

  我认为,本书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国宗教观,这是一种积极的理论探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宗教,客观把握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实际作用。

《中国民族报》(2022年5月10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