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祈福: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来源:内蒙古日报 范永 发布日期:2022-02-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农历二月初二龙头节,一个和龙、和水、和农民、和土地紧紧相关的古老节日,与此衍生出的各种习俗,无一不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敬天爱地、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的具象表现,也处处体现出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朴实美好愿景。

  是文化 让我们走得更近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二月二这个最初关乎“天地风雨、春耕”,以“敬龙祈雨,佑保丰收”的“龙文化”,逐渐衍生为多种祝福并存的“吉祥文化”。今天,它已融入各民族多风俗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节日形态,开启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激情想象。

 

  稍具文化意识的中国人必须承认,遍布中华大地浩如烟海的“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有学者认为,二月二凸显的“龙文化”主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的结果。而著名诗人闻一多也认为,龙图腾是早期氏族间融合的结果,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在氏族合并过程中,将不同氏族的图腾符号与蛇融合,创造了龙的形象。据考证,在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龙形玉玦,“龙文化”雏形其实已经出现。

  所有历史证据毫无疑问的指向,中国人是作为“龙的传人”的文化起源。而且,我们也现实的看到,中国人对自己是“龙的传人”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我们以此为荣,我们因文化走得更近。这种文化认同不以时间的变化而减弱,却以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动力。特别是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他们执着于自己祖先创造的文明并乐于向下一代传播。无论他们出于何种考量,无论到哪里去,但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水和土为主的农耕文化

  二月二龙头节,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内蒙古民俗学者郭雨桥说,二月二等各种年节习俗都深深地打上了农业的烙印,融进了农民的生活,寄托着农民希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生活理想。

  “二月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庆祝这个节日是为了表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郭雨桥说,二月二相传也是土地公公的生日,因此也被称为土地诞,为了给土地公公暖寿,过去有的地方在二月二的前一天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户户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古人何时开始重视二月二这个日子的呢?

  郭雨桥说,最早应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会“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了周武王时,每年二月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唐朝时,已把二月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美其名曰“迎富贵”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吃“迎富贵果子”,即吃一些点心之类的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二这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郭雨桥说。

  那二月二是何时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的呢?

  元代,明确二月二是“龙抬头”;清时期,这天正式被称之为“龙抬头”。

  郭雨桥说,龙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但是,这种龙实际并不存在,它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春回大地,天气渐暖,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开始从冬眠中醒来,二月二前后,人们期望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毒虫,期望家国平安、耕地丰收。

  美好习俗蕴含传统美德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

  耕地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在和耕地长期的亲密接触中,人们以二月二为令,衍生出了诸多习俗。这些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习俗,在日月流转中,已经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流淌在人们的血脉中,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最朴素的信仰和希望。

  其中,最有名的习俗当属“剃龙头”。每年到了这一天,人们不管多忙,都会抽空去理发店理发。大街小巷的理发店顾客络绎不绝,排成了长队,理发师们一刻不停歇,从早忙到晚。儿童二月二理发,称为“剃喜头”,大人们希望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寓意辞旧迎新,希望能带来一年好运,凡事顺顺利利。

  我国南方一些地方,二月二这天还有起龙船的习俗。人们在这天要到龙神庙或者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

  在古人看来,过完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热热闹闹的春节,预示着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即将进入正轨,农民也要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

  郭雨桥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一代,旧时因为不富裕,二月二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年画从墙上揭下来放好,待来年春节再贴上;地主家的长工和羊倌歇了一个春节,这天也要开始做上工前的准备。

  因此,这一天也是农村的春耕节、农事节。这从流传的二月二农谚中可见一斑。这些谚语中,“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最是朗朗上口。

  二月二这天,民间还有很多“讨彩头”的食物要吃,讲究吃水饺、面食和饼子等食物。吃饺子寓为“安龙眼”,吃饼子是“披龙皮”,吃面食则是“织龙衣”。在这天,妇女们最忌动针线,免得伤了龙的眼睛。

  郭雨桥说,这种种习俗无一不蕴含着中华民族敬天爱地、顺天应人、天人合一、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古村落的百年祭龙仪式

  在呼和浩特地区,过二月二最隆重的地方,当属有着300多年村史的古村落——古路板村。

  古路板,蒙古语,汉语意为“三户人家”,位于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脚下。清乾隆年间,从东北逃荒而来的卜姓和云姓两家在此定居。不久,从山西来此讨生活的张姓人家也来到这里,形成了一个只有三户姓氏的村落,古路板的名称由此而来。

古路板村村民在“饰龙”。图片由卜有良提供

  这里山清水秀树茂,有着与龙绕不开的传说和民俗,更曾是明朝归化城牛羊市、清朝绥远城马市有名的进出通道。

  旧时繁华地,今时古村落,古路板处处有传说。

  大青山古路板段,远望犹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半山腰,人称蟠龙山。古路板位于蟠龙山龙尾处。蟠龙山上不仅有棵屹立百年不倒的老松树,更有“神龙取水”“神龙降雨”的民间传说。

  村西,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龙王庙遗址。

  遗址前,一棵树冠庞大的老榆树巍然挺立,粗壮的树干需要两个成年人才能环抱得住,树上的五彩经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醒目。它的树龄已达250多岁,人称“神树”。

古路板村250多年树龄的“神树”。记者 高瑞锋 摄

  遗址西,一股从蟠龙山上流出的龙泉水蜿蜒流向村中。百年来,清澈甘甜的泉水从未因夏旱而干涸、因冬冷而冻结,四季流淌不息,绵延不竭地滋润着这里的人畜草木。

  遗址南,建于民国18年(1929年)的古戏台遗址依然可见墙上色彩鲜艳的壁画。

  这一切,构成了古路板二月二龙灯节深厚的“龙文化”底蕴。

  这个节日的历史几乎与村史一样长。每年的二月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观龙灯、游九曲、赏灯山、放焰火、看大戏。

  卜有良,古路板二月二龙灯节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今年59岁的他从18岁开始,就是二月二龙灯节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于这个习俗的活动过程,他倒背如流。

  卜有良介绍,几百年来,古路板二月二龙灯节非常隆重,分为“请龙”“饰龙”“出龙”等多个仪式。

  二月二前3天,“请龙”仪式开始,意即把上年活动后安放好的龙再请出来进行装饰,送到龙王庙遗址卧好,等待二月二这天“出龙”。

  “‘出龙’仪式是在二月二傍晚进行,这个是最讲究的。”卜有良说,奏鼓乐、燃爆竹、点旺火、致起龙词,舞龙队的队员舞动着32米长的龙围着龙王庙遗址转三圈后,到龙泉水“饮龙”。饮完龙后,下山入村,直奔“黄河九曲阵”。龙下山路过农家时,村民都会出来敬龙、祈祷、许愿……直到深夜舞龙结束,把龙送回龙王庙遗址“安卧”,待明年二月二前再次请出。

  古路板村的三大姓中,卜姓和云姓是蒙古族,张姓是汉族,三户人家世代和睦相处,繁衍通婚,随着时代变迁、村落扩张,这里又有了满族、回族等人家,至今已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共居的新时代村落。

  在世世代代延续的古俗中,古路板在传承中寻找发展机遇,响应政府号召拆迁变革,如今早已旧貌换新颜。村旧址除了保留了百年遗址外,其他的早已变身为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村民们在村新址宽敞明亮的楼房中,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内蒙古日报》(2022年2月28日 6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