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世界上面积最广袤、人口与民族最多的大陆。两河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黄河与长江流域,孕育了三大古老而璀璨的文明。1月28日,这幅绚丽多姿的文明画卷在四川博物院展开——“大美亚细亚——亚洲六国文物特展”精彩揭幕。
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的楔形文字泥板、神秘的苏美尔文明中行政长官的祈祷雕像、具有强烈希腊风格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以及三星堆祭祀区最新出土的盘龙形器盖、玉刀、“诸葛亮”青铜人头像……来自亚洲地区巴基斯坦、叙利亚、日本、柬埔寨、黎巴嫩以及中国等6个国家共270件/套精美文物集中亮相,一展亚洲古老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宗教精神、哲学思想,甚至国家建设的独特智慧。一场亚洲古代文明的盛宴惊艳登场。
一展阅尽亚洲三大流域古代文明
2019年,为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并由此开启了长达3年、共6个城市的国内巡展。四川博物院副院长、此次川博巡展的总策展人谢丹介绍,四川博物院是国内巡展的最后一站。相比前几站以时间为线索的展陈思路,本次巡展以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来构架展览框架,视野因此更加宏大,也更具学术性。
展览对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历史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悠远璀璨——两河流域文明》《兼容并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华夏之光——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三个单元,分别回溯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展现人类早期文明成果;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国家兴起,文化影响不断向外延伸以及各文明互相交融;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悠久辉煌的历史、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文明交流以及互通有无的繁盛景象。
此次展出的文物多达270件/套,分别来自6个国家,仅国内借展的博物馆就多达8个,展出的众多文物都堪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展亚洲古老文明的魅力与精彩。
记者现场看到,两河流域出土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女性石雕像、陶狗、陶羊、石斧等文物,岁月模糊了文物的外形,它们却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鲜活见证。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铸金币——大流克金币,也在展览中亮相。金币正面为国王执弓持矛半跪像,背面有打制印记。这种金币主要用于陆军军饷,流行于安纳托利亚地区,它开创了把国王或者领袖的图像刻到钱币上的先例。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文明板块中,珍贵的佛教造像艺术展露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魅力。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不同区域的佛教艺术也呈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巴基斯坦出土的犍陀罗佛立像,高鼻深目身穿通肩式宽敞大袍。而佛教艺术传到了柬埔寨,佛造像又呈现出不同的风采……
此次展览尤其不能错过的是第三单元《华夏之光——黄河与长江流域文明》部分。在这个章节,策展人直接选择了青铜文明为切入点,一展文明古国的无上荣光。三星堆戴金人头像、青铜面具,四川博物院“镇馆之宝”象首耳兽面纹铜罍、嵌错水陆攻战纹铜壶等精美青铜器一一亮相,三星堆祭祀区去年新鲜出土的文物盘龙形器盖、玉刀、“诸葛亮”青铜人头像也与公众见面。
神秘苏美尔文明揭开面纱
两河流域,亚洲三大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这里先后孕育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众多文明。此次展览上,神秘的苏美尔文明揭开了神秘面纱——世界最早文字之一的楔形文字泥板首次来蓉展出;其行政长官的形象,通过距今5000年前的祈祷者雕像也能够一窥究竟。
两河流域,包括今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和科威特的部分地区。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主任任卓负责此次展览第一单元的策展。据他介绍,两河流域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古老文明。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的先民逐渐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定居生活,学会了饲养山羊与种植小麦。当地居民较早地掌握了农业和灌溉技术,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学会了制陶,冶炼技术也有显著发展,并且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楔形文字,著名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也在此诞生。数千年来,多个民族在此交流融合,共同成就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辉煌时代。
楔形文字泥板首次在四川亮相。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多见于黏土泥板上,少数刻于石器、金属等器物上。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秆当笔,戳在泥板上,因书写线条笔直,形同楔形被称为“楔形文字”。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主要的文字体系。展览上的7块楔形文字泥板,有的刻下了3000多年以前和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相关的碑文:“他是个伟大的征服者,众神令所有君主都屈膝于他的脚下”,黏土泥板背面刻有众神之咒;有的则记录下3000多年以前乌加里特国王致塞浦路斯的信。遗憾的是,这种4000多年前就已经成熟的书写系统,在使用了2000多年以后,最终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失传,直到19世纪以来才被陆续译解。
创造了两河流域已知最早文明的苏美尔人长啥样?5000年前的祈祷者雕像揭开了秘密。此次展览,两件叙利亚出土的5000年前的祈祷者雕像十分引人注目。他们赤裸上身、下着长袍、虔诚祈祷。任卓介绍,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庙宇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很多正在祈祷中的男女小雕像。这些雕像置于庙宇内墙边的椅上,他们分别代表了行政官、官员、办事员、商人等社会富裕阶层的人士。此次展出的两件雕像,应该是苏美尔人行政官的形象。此外,展览中一件距今4500年左右的镶嵌人物画,则描绘了一位苏美尔国王和留着长发的苏美尔祭司共同主持宰杀公羊的祭祀一刻,留下了苏美尔文明珍贵的社会生活场景。
文明交流互鉴持续千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此次展览中,无论是2000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后将希腊文明带到西亚甚至南亚,抑或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的历史,均得到鲜活呈现。
叙利亚巴尔米拉城,地中海地区和古代东方的贸易中转站。巴尔米拉艺术主要以墓碑和表现当地人生活细节的雕像最为著名。然而,展览中,公元前200年的青年男子墓碑雕像、吹排笛男孩红陶雕像、蓝色玻璃迷你双耳瓶等西亚出土文物,却呈现出明显的希腊风格。“这就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希腊古典文明与亚洲文明交融的结果。”任卓说,当年亚历山大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多元文明因此在两河流域共生发展。
这个希腊化时代的开启,也影响到佛教艺术的发展。谢丹介绍,公元前190年,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中国史称“大夏”)征服了犍陀罗地区,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由于希腊文化的深度渗透,形成了该区域独树一帜的犍陀罗佛教艺术。来自巴基斯坦的多件犍陀罗佛像,有的身着通肩垂褶长袍,有的则高鼻深目,有的波浪般的卷发用发带向后束起,体现出鲜明的希腊风格。
来通杯,同样体现了文化交流。来通,源于希腊语,意为“流出”。来通杯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大多做成兽角形,流行于古代西亚与欧洲,功能如同漏斗,用来注神酒,常用于礼仪和祭祀活动。公元前1500年,古希腊克里特岛已出现来通杯,并在西亚、中亚、东亚广泛传播,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等东亚地区。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唐代窖藏,其中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便与西方的来通杯极为相似。这件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文物,也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漫漫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欢快热烈的胡旋舞,从中亚进入中国,一度在唐朝盛行。不仅白居易在诗歌中写下它的风采,宁夏的一座唐代墓葬甚至还在墓门上以胡旋舞画面进行装饰。著名的唐三彩,也沿着丝绸之路影响到了中东地区的艺术审美。此次展览中的几件釉陶,便受到了唐三彩影响,形成几何纹、植物纹为主的独特纹饰……
几千年来,亚洲各文明各美其美,互通有无。此次展览,以实物体现了历史的启迪和昭示——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共同谱写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文明华章。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