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生威:佛道教文化中的“虎”
来源:中国民族报 陈金凤 发布日期:2022-02-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寿山石雕刻作品《伏虎罗汉》。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佛教中国化历史中的“虎文化”

  中国汉传佛教虎文化的内容丰富,在文献资料及民间传说中,不少涉及佛教的高僧事迹、宗教思想、文学艺术等等,都与“虎”相联系。

  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极适合虎类生长。自古以来,印度文化即充满着浓厚的“虎”气息。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谷地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了虎形象的雕刻图章。印度早期宗教婆罗门教中,虎代表恐怖或暴虐,由此降虎或杀虎成为宗教修行的一大表现。据称,古印度最高特权等级婆罗门的腰带是用虎皮制作的;印度教最重要神灵之一的湿婆,诛杀了“欲虎”,用其皮制作衣饰及禅修坐垫。

  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佛教,其僧侣修行的过程也是制服“欲虎”的过程,其经幡、胜利幢上常以虎皮装饰帷帐,老虎是众多神灵(佛菩萨)的坐骑。古印度佛教中的虎,基本维持了狡猾、凶残的“恶”形象,而制服“老虎”是信徒的一种修行。《桑耆沃本生经》讲,桑耆沃得授菩萨起死回生咒,一次在森林里将一只死虎回生,反被活过来的虎咬噬而死。古印度佛教借“虎”以宣扬佛法的大慈大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萨埵那太子(佛祖释迦牟尼过去身)舍弃自身血肉来救一只饿得将死的母虎和七只小虎。在传统佛教中,“舍身”是最上乘的布施,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无疑体现出佛祖最大的慈悲。

  中国佛教继承了印度佛教中“虎”的宗教文化。敦煌莫高窟128窟、254窟的壁画都在显著的位置描绘了萨埵那太子的本生故事。中国佛教历史上也有不少“以身饲虎”的故事。《高僧传·释昙称传》记载:“宋初彭城驾山下虎灾,村人遇害,日有一两。称乃谓村人曰:虎若食我,灾必当消。村人苦谏不从,既于是夜,独坐草中,咒愿曰:以我此身,充汝饥渴,令汝从今息怨害意,未来当得无上法食。村人知其意正,各泣拜而还。至四更中,闻虎取称,村人遂至南山,啖身都尽,唯有头在,因葬而起塔。”僧人以身饲虎充满着佛教的慈悲精神,尽管如此,在包括僧人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以身饲虎”过于极端而不够现实。

莫高窟428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依人情而论,包括僧人在内的各色人等不能为虎所噬;依戒律而论,僧人也不能简单地杀虎。中国佛教中流传更多的是禅师、法师伏虎、驯虎之类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伏虎故事应该是十八罗汉中的第十八罗汉宾头卢尊者,因以饭菜长期饲养寺门外的一猛虎,最后将猛虎收伏,被称为伏虎罗汉。在中国佛教中,“伏虎罗汉”不胜枚举。《高僧传·耆域传》中就记载有此类故事:西晋时,天竺僧耆域在襄阳渡江时,“前行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在伏虎、驯虎的基础上,更有大量佛僧与虎和谐相处的“事迹”。唐贞元年间,禅僧大颠于潮州牛岩立精舍,又于西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出入有猛虎相随;唐大中年间,天竺僧智亮与其师慈感结庐泉州戴云山,“不火累一月。堆豗独坐,虎驯其侧”;民国年间著名的“伏虎和尚”广钦法师,在泉州清源山碧霄岩穴居苦修十三载,朝夕与猛虎相处。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镇宅神虎》。杨君摄

  不少中国佛教虎故事中,高僧用法术驯服虎后,对虎演说佛法,而虎竟也修禅学法。《续高僧传·隋慧日内道场释慧越传》记载,释慧越“住罗浮山中,聚众业禅,有闻南越。性多泛爱慈救苍生。栖顿幽阻虎豹无扰,曾有群兽来前。因为说法,虎遂以头枕膝,越便捋其须面,情无所畏。众咸睹之以为异伦也”。虎也常常成为护持佛教的力量。庐山东林寺自隋唐以来流行的“虎溪三笑”的故事就是典型的说明:东晋时,诗人陶渊明与道士陆静修常结伴到东林寺与高僧慧远谈经说道。每次陶陆来访后,慧远送客不过寺前的虎溪(虎守之溪),过溪则虎鸣。一次慧远送客,谈话间不觉过溪,虎遂啸鸣,三人因之相视大笑。《广信府志·旧邑志》记载:五代时期“扣冰古佛”结庵江西铅山县鹅湖山将军岩时,有“二虎侍侧”,引发周边民众信奉。

  此外,我国境内无数的虎溪、虎泉、虎洞、虎岩、虎寺,大都与佛教伏虎以及虎护持佛教相关。以虎命名的佛寺就有:杭州西湖虎跑定慧寺,四川峨眉山伏虎寺、安徽庐江伏虎寺、河北怀安虎卧寺、河南宜阳虎头寺,等等。

  中国佛教艺术因此也有相当丰富的伏虎文化内容。宁夏贺兰山山嘴沟壁画有西夏的“伏虎罗汉”,新疆吐鲁番地区有精美异常的“镏金弥勒坐虎图”。“佛画”“禅画”以虎为题材更是不少,如《仙释驯虎》《丰干骑虎》《罗汉伏虎》等。其中蜀僧石格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所画《二祖调心图》:慧可(禅宗二祖)、丰干二位禅宗大师调心,丰干伏于温顺的老虎身上,佛家调伏虎心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僧稠降虎图》常常被绘制在宋代磁州窑日用品上。南宋释法常,擅长画虎,有《虎图》传世。元人的《四睡图》中丰干、寒山、拾得三个僧人凭虎而睡。明代的戴进画有《罗汉伏虎图》,清代丁云鹏画有《伏虎罗汉图》,清朝时“罗汉伏虎”是陶瓷和木雕、泥塑的重要题材。即使是在当代,“禅法(禅师)伏虎”,依然是美术界的一个常用题材。

  中国佛教虎文化的形成,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渊源于古印度佛教文化,但更是基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特色,深刻地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事实。

  虎乃威猛之兽,号为“山兽之君”“百兽之长”。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不少地域森林植被保持得较好,虎患较为严重。“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又多栖息于山林,虎对包括僧侣在内的山中之民的生命安全无疑是一种威胁。佛教徒开拓山中丛林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与虎豹豺狼相争相处的过程。僧侣对虎充满着敬畏,甚至不免被虎所吞噬,但也有了比较丰富的处理虎患问题的经验。无论是“饲虎”,还是“伏虎”“驯虎”,都是僧徒的一种生活情态。因此,僧徒较为自然地产生了借助佛法神通降伏老虎,使老虎与之和谐相处,甚至将虎改造为护持佛法工具的思想。

  在中国文化中,虎具有特殊性,既作为图腾神,也作为民俗神灵吉祥物,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虎文化。虎既是力量、无畏和军事实力的象征,又代表着正义、忠义、孝道,代表着吉祥、财富。甚至本性凶残的虎,还被赋予了“仁义”的品格。唐储光羲《猛虎词》云:“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佛教要传播、发展,自然需要借助中国本土文化,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中崇虎、役虎、与虎和谐相处等思想。

  中国佛教中的虎文化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民间化的表现,体现出中国佛教文化的宗教性和人文精神。

  道教与虎

  自神仙思想萌芽以来,老虎即被赋予了神性。随着道教的兴起与发展,不少仙道人物或故事,也往往与老虎相关。

  老子是春秋时期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道德经》五千言,其关于宇宙的形成、天人关系、“道法自然”诸说,奠定了道教思想的基础。相传,老子是道教之中最早驱伏老虎的仙人。道教尊老子为始祖,因此也继承和发扬了虎崇拜。在一些著名道观、道徒的传说中,老虎的影响举足轻重。宋代岳阳地区的老子祠内就有青龙、白虎二神像替老子看门;武当山紫霄宫、五龙宫的四尊人形青龙白虎神像,高达丈余,威严肃穆,神像下两足间都有龙虎图像。

  道教正一道敬奉老子为教祖。传说正一道祖师张道陵骑虎出征,制服天下恶魔。后人据此制作出他的大幅画像:扫帚眉、豹子眼、狮子鼻、络腮胡,骑着一只老虎,右手舞着一柄宝剑,四周祥云缭绕,威风凛凛。清代甘肃天水谷雨节气时用的《五雷符》,即张天师骑虎击剑图。大约从宋代开始,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会于屋内挂上张天师驭虎像,用以去疾辟邪。当时有一首词道:“挂天师,撑着眼,直下覤,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避他方。”元明清以来的长江流域地区则有将张天师跨虎像与蒲艾一起悬挂于门首以辟邪的习俗。清嘉庆《汉州志》载:“(端午)门楣悬蒲艾,图画天师像,仗剑跨虎,降伏五毒,贴之门楣,犹存古茧虎、艾人遗制。”清同治《续修鹤峰州志》:“(五月五日)贴僧道所印送张真人驭虎符于室中。”民国《天门县志》:“五月……画张真人驭虎符贴室中。”近现代西北一些地方,传统的端午节又称“娃娃节”,节日里孩子穿戴着老虎鞋、老虎兜、虎形帽,背后披挂着五色绢布饰有“天师骑虎”图的“老虎被”。

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张天师驱五毒》。 杨君摄

  张道陵在西南地区修道、创道、传道的过程,老虎是其用以考察弟子修道的工具。相传,张道陵传法给弟子赵升时,对赵升有七种考验,其中第四试,就是受虎搏考验:“令升入山采薪,三虎交前,咬升衣服,颜色不变。”正一道祖庭龙虎山位于江西贵溪县西南,属武夷山余脉,具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境内奇峰竞显,丹崖碧水,风景绝佳,被道教界称为第三十二福地。或说是山由龙形山和虎形山组成,“有龙虎之状”,故称龙虎山;或说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山中修炼神丹,丹成而龙虎现,故改旧名云锦山曰龙虎山。古代龙虎山区域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老虎(华南虎)是重要的一种,龙虎山天师道徒见虎应相当平常,以“虎”名山或也自然。龙虎山的山名无论从何而得,都暗含着道教的虎崇拜意味。张道陵所炼的仙丹被称为“龙虎大丹”。传说中张道陵炼丹时有青龙白虎各一常绕丹鼎,三年丹乃成。据说赵公明曾为张道陵镇守烧炼仙丹的玄坛,号称正一玄坛龙虎赵元帅。徐道《历代神仙通鉴》描述:“一日,有神人虬髯铁面,皂幞金鞭,跨黑虎,至前曰:‘赵公明愿永护真人丹扃。’道陵命其镇守玄坛。”赵公明骑黑虎镇守天师玄坛,当与道教中的老虎往往承担守卫之职相关。

  道家经典被称为“龙虎经”,道家炼丹叫“龙虎丹”,“龙虎”也成为道家修行的基本术语,唐人李咸用诗“鼎中龙虎伏初驯”,即指道家炼丹练气卓有成效。以“龙虎”命名道教炼丹修行,正反映出道家对龙、虎的崇拜情结。

  由于道教的影响,中国传统民俗中的虎文化更加丰富。端午节小孩头上用雄黄酒写一“王”字,据说这样就百虫、鬼魅不敢侵。端午发饰戴艾虎也是典型的事例。《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注谓:“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所谓艾虎,就是用艾草做成的老虎。虎能辟邪,艾草能“禳毒气”,艾与虎结合,用于辟邪驱祟,就更加如虎添翼了。

北宋石恪画《二祖调心图》中,丰干禅师伏于老虎身上。 资料图片

  我国的东南沿海、台湾和东南亚一带盛行虎爷崇拜。虎爷只随主神供奉,虎爷的主神有二:一为土地公,一为保生大帝。依照民间传说,虎爷原本是真正的老虎,因其残暴凶猛、作恶害人,造成地方上的困扰及伤害,于是人们祈求土地公或城隍爷阻止其恶行。后来,老虎被管辖地方的土地公或城隍爷收伏了,不再伤人,便成为土地公或城隍爷的专用坐骑,具有了神力,因此被人们尊称为虎爷。虎爷是土地公的属下,遵从土地公的命令行事,所以有土地公的庙宇,神桌下都供奉虎爷。随着虎爷崇拜的上升,民间虎爷已有别于土地公的虎爷,而被称为“黑虎将军”。民众相信老虎张着大嘴,可叼着财宝而来,因此特别崇奉。有些庙宇中的虎爷因为神威显赫,为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仰慕,于是出现了分香的情况。台湾各地就会到嘉义新港奉天宫请求虎爷分香。新加坡的虎爷崇拜也极为兴盛。在传统的华人神庙里,一般都有奉祀“虎爷”,而虎爷也有诞辰,人们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作为其诞辰。虎爷诞辰那天,新加坡韭菜邑城隍庙中,男女老少拜“虎爷”的场面极其热闹。在大殿前的卷棚下,挤满了手持香烛的人群,他们在道士的引导下,排队到“虎爷”前礼拜献供,虎口前堆满水果、鲜花。

  在道教文化中,虎具有重要地位。道教中的“虎文化”是传统的虎崇拜之升华,成为道教中独特的“虎信仰”。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

《中国民族报》(2022年2月8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