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常青是我的师兄,我们同是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宿白先生的学生。常青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艺术,从事石窟艺术研究三十余年,已出版14种专著、100余篇中英文研究论文。
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北魏) 资料图片
近日我收到了他的新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石窟简史》,翻阅之后,感觉这确实是一部用心之作,文字间既没有身为专业学者的高不可攀,也不见为迎合公众而故意放低的姿态。当然,这里的“高不可攀”并不是指专业学者的为人处世态度,而是他们的文字往往因为过于照顾学术性、专业性而表现出一定的高冷,对普通读者而言天然具备疏离感;这里的“放低姿态”也不是指他们放低身段刻意逢迎,而是部分作者把握不好专业与普及之间的尺度,准确地说并不清楚怎样的文字才是能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形成的表达降低了其应有的水准,甚至词不达意。常青的“用心”之处是他的文字兼顾到专业和普及,他对“简史”的把控、对“专业”的表达、对“普及”的理解,恰到好处。
中国的石窟起源于印度,开凿起于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历时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北魏、南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是我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几个巅峰期。历代石窟受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经济情况、文化交融等因素的影响,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持续融入本民族特色,不断创新,塑造出了数量可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的石窟造像。如今,中国是世界上保存石窟数量最丰富的国家,从留存至今的各地各类石窟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传入中国之后其造型及艺术风格逐渐演变的过程。对于这个流变过程,常青在《中国石窟简史》中用历史进程+地理分布+风格特征的方法串联起来,循着这条线,中国石窟自传入之日起直至清代,仍有开凿的史实,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石窟简史》
常青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常青很擅长讲故事。佛教文化艰深晦涩,对一般读者而言,理解起来并不轻松。而石窟是佛教文化的产物,一部中国石窟简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擅长讲故事的常青,将佛教中的许多专业术语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读者,相比于照本宣科的说教式灌输,更能给读者留下真观、深刻的印象。比如须陀素弥王信守诺言感化驳足王、设头罗犍宁王自愿化身大鱼供饥民填腹、猴王以身为桥助同伴逃生等,将离奇变幻、绚丽繁华、充满浪漫神奇色彩的佛本生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又如东方药师经变、阿弥陀经变、维摩诘经变、天请问经变等各种经变画,也被常青通过故事的形式形神兼备地描绘出来。
常青还很擅长“跑”。并不是说他很擅长跑步这项运动,而是他很有游走各地踏勘石窟的激情,且这激情保持数十年未见稍减。曾经,他奔走于杭州的群山崖壁间,于是有了嘉惠学林的《西湖佛迹:杭州石窟造像调查与研究》这部学术专著。如今,他将多年奔波于各地崇山峻岭间的足迹汇集起来,成就了这部惠及公众的《中国石窟简史》——书中足足232幅图片,一多半是他考察各个石窟时亲自拍摄的,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遗憾的是,这些图片中的有些石窟造像因为各种原因今已不复存在,有些则出于保护之需,无法再向公众开放。因此,本书的这些珍贵图片又具备了另一重重要意义,既可供专业研究者作为参考资料,也可供一般读者作为欣赏缅怀历史陈迹的影像材料。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说,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研究、利用是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的,要保护好中国石窟,仅靠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远远不够,需要唤起普通群众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自信和自豪,从而生发自觉的保护意识,共同守护这座中华宝库。我想,《中国石窟简史》也许正是引导公众关注中国石窟、保护中国石窟的一个重要推力。
作者:杭侃(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山西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