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4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与宗教分布广泛、相互交织,呈现多元化特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各宗教长期共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凝聚。纵观历史,我国宗教总体上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进中华文明向心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宗教文化所具备的优良传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佛教提倡“利乐众生、拔苦与乐”;道教提倡“虚怀若谷”“齐同慈爱”;基督教提倡“爱人如己”; 伊斯兰教同样倡导“友善”……这些人际伦理信条作为宗教的戒律,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德治基础。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界都在适应社会中践行并发扬着爱国主义精神。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都记载着宗教界爱国的光辉事迹,也承载着宗教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作为中国人民一员的爱国担当,更是成为延续宗教界“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爱国爱教爱家乡”的精神动力。比如,佛教强调“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不作国贼、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时至今日,宗教界爱国精神不断升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宗教界识大体、顾大局,同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牢牢守住宗教这道抗疫防线,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现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家国情怀,诠释了我国宗教界的新时代爱国精神。
任何宗教都必须朝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以“五个认同”为核心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各宗教人士凝聚基本共识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要求,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宗教界人士要发挥主动性,带领广大信教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学习和传承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特别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