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当代并行:与龙门石窟艺术的千年对话马琳
来源:人民网 马琳 发布日期:2021-11-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目前,正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展出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因其创新的策展理念和叙事模式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该展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和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承办,展出了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的27件展品和9位艺术家的2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

  正如展览总策划上海大学教授段勇所言:1921年,在河南省的仰韶村,中国现代考古学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由此开启了实证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百年辉煌历程。100年后的今天,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是对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献礼,以此向中国历代考古学人致敬。

  本次展览由上海大学博物馆馆长李明斌和笔者联合策划。由于上海大学博物馆是高校博物馆,承担着为上海大学提供科研和教育的功能,因此,在策展之初,策展团队没有采取把文物搬过来直接展示的方式,而是把这个展览当作一个创新的课题来进行研究。如何通过有限的展品来反映龙门石窟的代表性艺术?如何通过传统与当代并置的手法来赋予龙门石窟在当下的新意?这是策展团队在策展之初反复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基于这样的思路,策展团队在挑选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文物的同时,也在考虑艺术家的人选和作品。经过多次讨论,展览的轮廓逐渐清晰,最后确定了3个板块的内容。第一个板块是“清秀奇逸——北魏造像与书法”,重点呈现了“秀骨清像”的北魏佛教造像艺术和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碑刻艺术,与此相对应的是4位艺术家尹朝阳、黄渊青、任天进和罗小戍的作品。第二个板块集中展示了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和艺术家张健君、翁纪军的作品。第三个板块呈现3件流失海外回归的文物、龙门石窟的数字化研究成果和艺术家何成瑶、宋钢和韩子健的作品。展览通过对话的方式架起了传统与当代的桥梁,传统艺术被充满创意的策展理念重新诠释,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

  展览展出后,策展团队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来进行对话?因为当代艺术作品在博物馆展示,在国内并没有太多的先例。上大博物馆策展团队在策展之初非常明确的一个观点是文物要和当代艺术作品并置在一个展厅,要构成一种对话的关系。策展团队希望观众在传统和当代之间穿行时,看看古代,再思及当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上,也是基于以上3个部分的考量。第一类是直接反映龙门石窟的作品,第二类是受龙门石窟影响的作品,第三类是表现佛教观念对于艺术家的影响以及对龙门石窟数字化的反映。

  比如,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展出了北魏晚期的《菩萨头像》和3D打印的《杨大眼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和《始平公造像龛》,在《菩萨头像》对面则是艺术家尹朝阳的2件油画作品。这3件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5米以上的崖壁,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雕刻最丰富的洞窟,体现了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尹朝阳是中国“新绘画”的重要代表艺术家,也是河南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尹朝阳画过几次龙门石窟主题作品,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对其影响颇深。展览中的《龙门气象》和《伊阙》,是尹朝阳于2020年最新创作的作品,作者采用全景式的构图,表现了龙门石窟标志性的卢舍那大佛和天王,以及东山和西山之间的伊河。观众透过《菩萨头像》的玻璃柜可以看到对面尹朝阳的这两件作品,从而加深对展览叙事模式的理解。

  在展览的第二部分,策展团队直接把张健君的两件绘画作品《龙门罗汉》一左一右地与《菩萨舒相座像》和《金刚力士像》并置在一面展墙上,从而构成了一种直接的对话关系。《菩萨舒相座像》呈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菩萨姿态,《金刚力士像》非常有气势,为典型的盛唐时期的造像。《龙门罗汉》这两件作品是张健君于1979年在龙门石窟现场写生创作而成。这两件作品不是简单地临摹佛像,而是把形而上的抽象与表现性笔触引入画面,从而开启了艺术家早期抽象作品的创作。巧合的是,这两件作品与左右的菩萨像和力士像放在一起,十分神似,也非常好地呼应了展览对话的主题。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有一件从海外回归的文物《观音菩萨头像》,这件文物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后被美籍华人陈哲敬收藏,并于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这尊观音菩萨是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其发饰雕刻非常有特点,发髻呈圆形,纹路犹如放大的指纹。观音像的正对面是何成瑶以时间为主题创作的两件作品。这两件作品是作者皈依佛教前创作的。受佛教禅修的影响,何成瑶从2014年到2015年间,用一秒在宣纸上扎一针的方法进行创作,将禅修中的体悟形成于圆形的画面中。作品的命名也是以创作所消耗的时间长度来命名的,并按上作者的指纹。这两件作品和对面菩萨头像上的头发纹饰巧妙呼应。

  展览以一件8世纪前期盛唐的《佛立像》结尾。《佛立像》是龙门石窟最完美的一件唐代圆雕立像。这件作品与艺术家韩子健的装置作品《指月》进行了互动和延伸,通过装置中镜面的反射,观众可以在不同的观看视角通过镜面同时观看这两件作品,从而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此,传统、当下与未来相互链接,为观众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这些饱经沧桑的经典造像与形式多样的当代艺术作品,跨越时空的阻隔,在历史与当代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龙门石窟在当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