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近距离感受石窟艺术魅力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吴艳 发布日期:2021-11-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端庄典雅的观音、慈悲肃穆的佛陀、神态谦恭的供养人……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展厅,仿佛置身于美轮美奂的石窟走廊,来自重庆大足的石刻珍品琳琅满目,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石窟艺术的魅力。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

  

  真武大帝像 石建杭摄

  大足石刻为唐、五代、宋时所凿,明、清两代续有开凿,被誉为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有75处,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艺术成就最为突出。北山是美神荟萃的石雕画廊,尤以无量寿经变、孔雀明王窟、转轮经藏窟等雕刻最为精美、独具匠心。宝顶山大佛湾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设计的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遍布连续性的雕刻和庞大的群像,父母恩重经变相、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等石刻,将普通生活场面融入石窟创作,画面极具世俗化、生活化特征,创新了中国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石窟中有孔子、释迦牟尼佛、三清等儒、释、道三教合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极为少见的形式,表现出大足石刻兼收并蓄的风格。

  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首个以石窟寺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展品共计82件(套),包括宋代至明清石质文物66件(套)和大足石刻研究成果展品16件,同时展出近百张文物图片及多个视频。展览分为“发现之旅”“蜀道大足”“镌岩妙相”“承故焕新”4个单元,分别展示了大足石刻的发现过程、基本概貌、石刻特色及研究保护成果。

  

  行者像 石建杭摄

  大足石刻这座珍贵的艺术宝藏,曾长期湮没于荒山野岭中,直至清嘉庆年间,著名考据学家、大足知县张澍寻幽探古、拭迹辨文,首开大足石刻研究之先河。其后百余年间,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考察,在大足石刻发现之旅的纪念册上,写下了梁思成、刘敦桢、杨家骆、马衡、顾颉刚、王朝闻、刘开渠、叶毓山等一批在近现代中国学术界、文艺界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不仅用双手拂去历史的尘埃,还用渊博的学识揭开了这座宝藏的神秘面纱。

  一尊南宋释迦牟尼佛像陈列于展厅中央,吸引了来往观众驻足欣赏。佛像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身躯微微前倾,眼帘低垂,慈悲沉静。衣褶线纹流畅生动、疏密有致,如绢似绸,轻敷座台。展览的内容设计陈昊介绍,这尊释迦牟尼像雕刻风格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是宋代佛像的典范之作,也是大足地区不可多得的圆雕造像精品,堪称大足石刻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足石刻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开辟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大足石刻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石刻造像选材源于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造像内容表现出“孔、老、释迦皆至圣”的局面,对后世民间的宗教信仰影响深远;造像表现形式打破了宗教雕塑的旧范式,创造出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神像人化、人神合一的雕塑形式。

  展品中有3尊优美动人的菩萨像,是应用3D打印技术、以玻璃钢材料1∶1制作而成的原像复制品。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积极开展石刻造像数字化保存工作,逐步完成了龛窟造像扫描,并采用3D打印技术对部分造像进行复制。“通过科技赋予世界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让不可移动文物走出家门,让更多人了解大足石刻这座艺术瑰宝。”陈昊说。

  

  毗卢佛像(复制品) 石建杭摄

  一尊采用3D打印技术雕刻而成的毗卢佛像的复制品惟妙惟肖,原像位于大足宝顶山石窟第14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年-1252年)。不同于一般雕刻,3D雕刻刀路设置更加精细,采用大中小三种刀具进行去荒、粗雕、精雕,确保雕刻数据精准。通过对比文物二维模型,人工进行细节雕刻和肌理处理,然后经过强酸浸泡,对石材表面进行仿旧处理,复原文物历史风韵,最终从材质及外形上更加逼真地还原文物真实形貌。

  千年的岁月轮转,给大足石刻留下了累累伤痕,表面风化、风水剥蚀、岩体崩裂、生物侵蚀,使得石像华彩的外表已日渐斑驳蜕变,保存状态十分脆弱。自20世纪50年代始,大足石刻研究院就采取传统工程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面检测、加固除险、风化救治等系列科学手段,令饱经风霜的大足石刻得以涅槃重生。为了将灿烂的文化留传给后代,大足人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作出了不懈努力。通过传统工程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让大足石刻保留下最好的文物原状。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为大足石刻建立起监测预警平台,加强对石刻造像的数字化保存。借助科技与艺术的力量,让不可移动的大足石刻走入民众生活,赋予了世界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中国民族报》(2021年11月2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