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李翠 摄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台湾中国边政协会共同主办的“百年巨变下少数民族之应变”两岸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会议采用线下会议与线上会议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三峡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台东大学、暨南国际大学、中正大学、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海峡两岸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此次会议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集中交流讨论了“百年巨变下少数民族之应变”等重要议题。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台湾中国边政协会两岸合作交流的机制之一,此次会议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高度重视。会议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李初雨代表廖凡主任致辞,强调了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合作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方位,阐述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最新精神,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作了题为《多元一体的“共同”辩证》的主旨报告。他从日常生活中的以“族”分类现象出发,介绍了中国文化中“类族辨物”的分类思想、“审异致同”的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如何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他重点讨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共同”内涵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指出新时代对中国各民族精神归聚的“共同”要求,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台湾中国边政协会荣誉理事长杨克诚介绍了台湾中国边政协会的运行情况,分享了该协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做的工作,并对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表达了希望。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丁宏在题为《大陆迁台少数民族的调查与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2019年该团队赴台湾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和发现。报告指出,大陆迁台少数民族人口保守估计在10万以上,主要包括满、蒙、藏、回、维吾尔、哈萨克、傣、拉祜、布朗、苗、佤、畲等民族。整体来说大陆迁台少数民族第一、二代对家乡和民族有着较深的记忆和认同,第三、四代则对民族、家族历史知之不多,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认同。该研究发现大陆迁台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比较高,而民族认同在不同群体之间有着不同的变化逻辑和特征。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吴启讷作了题为《现代中国“民族化的潮流与暗流”》的报告,研究了近现代以来有关中国“民族”“国族”“族群”“边疆”的论述和主张,指出抗战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动员的战争,各民族真正形成了生死一体、命运与共的历史经验。
与会学者的论文和报告还涉及新冠肺炎疫情下少数民族的公共卫生与健康、脱贫奔小康与少数民族的贫富观、西方舆论与两岸民族事务治理、“十四五”规划与民族工作、新冠肺炎疫情下台湾少数民族之因应等内容。在研讨过程中,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介绍了大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路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何明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为例,讨论了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输入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生活演变。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经济室主任姚宇报告了共同抗疫对大陆民族地区社会建构的作用。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振宏报告了隋唐中央客馆发展变迁所反映的两朝对外族的居留管理制度。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室主任陈建樾基于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的人生经历和研究旨趣讨论了林惠祥的中华民族观。厦门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董建辉报告了“皇民化”运动对台湾高山族的影响。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员朱宏源团队介绍了南岛语族的分布和现状。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方素梅报告了西藏卫生事业与农牧民健康保障的发展变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区缵报告了新冠肺炎疫情下来北京求学的台湾少数民族青年的适应与融合路径。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马腾嶽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亮布衣”为例讨论了当地苗族的多元财富观。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赵树冈报告了内蒙古边境旗县的脱贫策略。西南大学民族学系主任田阡从“作物中心”与“业态中心”出发比较了两岸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异同。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副院长曹大明以泸溪县婆落寨跳香节为例研究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野下的节日文化空间。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王韵报告了国际舆论与新疆治理的政治传播。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副教授周慧慧报告了少数民族村规民约的现代转型及其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在大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时刻,此次会议在如何增进少数民族福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议题上进行了深入交流,促进了两岸学界的沟通。
(编辑:牛锐)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