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民族志文献与民族史研究工作坊在云南大学举办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常宇佳 发布日期:2025-03-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5年3月15日至16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主办的第四届民族志文献与民族史研究工作坊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举办。本届工作坊以“多语种民族志文献的跨学科解读与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范式”为主题,旨在深化中国古代民族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挖掘民族志文献中蕴涵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促进中国民族史学科创新发展。工作坊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30位学者,提交论文20余篇。

  

  与会者合影(陈思宇/供图)

  工作坊开幕式上,项目首席专家、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致辞,并分别以《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范式转型与理论创新》《多语种民族志文献的跨学科阐释:文本分析、语境重构与历史叙事的互文性》为题作主旨报告。刘正寅指出,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研究亟需在范式转型中实现理论突破,而多语种民族志文献的跨学科解读为此提供了重要路径。他强调,民族志文献研究需突破单一学科局限,要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文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挖掘历史文献中蕴含的多民族互动与认同建构的深层逻辑,要系统挖掘民族志文献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揭示多语种、多类型文献中文化符号、制度互动与集体记忆的生成逻辑,需通过“文本—语境—叙事”的互文性分析,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认同演进。主旨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阿比古丽主持。

  论文研讨环节,采取现场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本次工作坊共设五场专题研讨,议题涉及文献考释、边疆治理、族群认同、跨文化书写等多个维度。

  首场研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姚胜主持。云南大学李田田以《五代会要》中的民族记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文献民族记述中呈现的多民族区域特性与社会生活,及其所反映的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对边疆族群的分类逻辑及其政治意涵。云南大学秦光永考察了宋元时期印刷术对术数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并结合黑水城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为技术史与民族志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山东航空学院张新朝通过清人西清《黑龙江外记》有关黑龙江多民族社会的书写,论述了满、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贵州师范大学李周峰聚焦顾颉刚上世纪20年代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揭示了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多重构想,并提出顾氏的这些思考,为其后“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张新朝、刘正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吴晓杰、南开大学沈雪晨分别作了点评。

  第二场研讨由云南民族大学冯翔主持。沈雪晨对清代民族志文献《西域闻见录》及其作者七十一的西域认知进行研究,认为该文献集中而完整地呈现了西域的社会风貌,反映了作者以满、汉文化视觉对西域的认知,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暨南大学韩彦剖析了《澳门纪略》所呈现的清代澳门多元社会的结构、冲突与融合。云南大学陈思宇从民族志视角探讨了《东西洋考》的价值,指出该书是研究明代海洋贸易与跨文化互动的重要文本,见证了明代中国参与早期全球化的历史。阿比古丽、陈思宇、沈雪晨分别作了点评。

  第三场研讨由云南大学秦光永主持。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高雪峰以边茶公司为个案,研究了边茶公司在历史记忆中的形象如何被权力与利益所形塑的,探讨了清末“挽回利权”政策在边疆经济与民族关系中的双重效应。吴晓杰对《卫藏图识》展开研究,认为该文献不仅呈现了清代乾隆年间康藏地区的社会风貌,还反映了汉族士人对藏文化的认知水平和观察视角,并指出该书所蕴含的汉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波恩大学郭雪琪从民族志视角梳理了西域波斯文史籍《拉失德史》中有关西藏地区的记述,重点讨论了该文献所反映的西藏地理、物产及社会文化,进而阐释了文献作者将西藏与中原作为一个整体的认知。冯翔从近代清人有关西藏的著作入手,探讨了英国作者对近代西藏政治知识体系的建构,指出英人通过编造、曲解历史事实,建构了所谓的“虚构的主权”说以及“西姆拉条约”和“汉藏对立”的知识体系,并进而分析了这些建构对后续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造成了何种影响。冯翔、高雪峰、刘正寅、吴晓杰分别进行点评。

  16日的研讨由贵州师范大学李周峰主持。姚胜通过整理分析明代云南诸府州志中相关记载,论述这些文献所呈现的明代云南地区民族杂居、经济交融以及社会文化等,认为这些府州志生动呈现了明代云南中北部地区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变迁,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士人的民族观念和政治理想。聊城大学张熙勤围绕明代民族志《百夷传》,探讨了明初滇西南的民族志书写与历史重构;从《百夷传》所记百夷社会结构特征以及百夷社会与周边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分析论述了《百夷传》所蕴含的民族志价值。云南大学左珈子讨论了清代文献《滇海虞衡志》有关云南地理环境、山川地势及风俗习惯等记述,系统分析了云南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文化习俗等情况,认为该书是研究边疆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民族志资料。张熙勤、左珈子、姚胜对上述三场报告分别作了点评。

  最后一场研讨由暨南大学韩彦主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耿梦清系统梳理了《檐曝杂记》所载西南地区风土民情,分析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以及国家认同。中央民族大学张诗琦通过对明代入黔文人的游历经历以及撰写的诸民族志文献分析,展现了明代文人笔下的贵州多民族社会风貌以及当地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云南大学农颖讨论了明代文献《赤雅》所见明末粤西族群风俗及族群分布,强调风俗记述中的文化象征意义。云南大学杨梦涵探讨了清代文献《南中杂说》所记云南族群互动及社会文化,认为该书不仅还原了清代云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景象,还反映了汉族士大夫对边地经略与发展的思考。阿比古丽、耿梦清、杨梦涵、农颖分别进行点评。

  项目首席专家刘正寅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本次工作坊的学术深度与创新性,认为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文献研究从“静态考据”转向“动态阐释”,揭示了民族志文本的多重语境;其二,跨学科方法的引入,拓展了民族史研究的理论边界;其三,史料挖掘与族群凝聚的多语种文献互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依据。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