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再醒惊天下持续带火考古文博热——是考证是寻根更是传承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吴晓铃 发布日期:2021-08-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8月底,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将迎来新一轮成果发布。自去年10月开始,考古人员已在此进行近一年的持续发掘。包括商周时期最大黄金面具在内的2000多件文物,令三星堆再醒惊天下。这次新一轮成果发布,让各界充满期待。

  从三星堆遗址到宝墩遗址对古蜀文明的追寻,从罗家坝遗址到城坝遗址对巴文化的探索……近年来,四川考古人员一直致力于通过考古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等哲学问题。伴随着一次次考古成果的发现,四川文化根脉渐渐清晰。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一次次刷新游客纪录,表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去触摸中华文明的灿烂历史。

  寻根让考古回答“我们从哪里来”

  三星堆祭祀区的新一轮发掘,迄今已公布两次考古成果。每一次公布,都凭丰富的出土文物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三星堆重启发掘有其深刻内涵。2019年,四川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首次把古蜀文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加四川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写进方案。

  古蜀文明要保护和传承,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这个文明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在对茂县营盘山等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这里的陶器,属于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根据陶器和对人骨的体质人类学分析,考古人员认为,古蜀先民的主要来源,应该是西北甘、青地带的人群沿着横断山脉一路南下进入岷山河谷。在对成都宝墩遗址的发掘中,他们发现宝墩的筑城技术和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相同,说明长江中游地区的人民也曾为成都平原的人们带来筑城技术。今年7月,宝墩遗址再次发现4000多年前的水稻田,说明长江中游的水稻种植技术早在4000多年前已沿长江流域进入成都平原。

  今年3月,三星堆6座祭祀坑的新成果,再次以丰富的材料证明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均存在着密切联系。

  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所说:古蜀文明的脉络正因考古而渐渐清晰。

  巴蜀大地,刚勇尚武的巴文化同样是重要组成部分。对巴文化的探索,近年来步伐明显加快。在渠县城坝遗址,考古人员发现巴国“賨人”城址;在罗家坝遗址,发现了大量高等级墓葬,出土了龟甲等可能与巴族贵族占卜活动有关的文物。古代巴人中的一支——賨人的最后栖息地,已确定就在渠县城坝。

  最近,新的消息继续传来。在南充和广安,发现100多处可能与巴文化有关的遗址,其年代涵盖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巴国从诞生到灭亡的过程,秘密可能就在这些遗址中。

  在四川博物院,“远古四川”展厅观众人流不绝。成都观众钟兰在马尔康哈休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前久久驻足,“它和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面像太像了。”钟兰说,“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通过文物,我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

  保护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文化遗产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近年来,四川一直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着文化遗产。

  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三星堆遗址的保护,从此进入法治化轨道。

  三星堆1986年“一醒惊天下”后,当时还继续面临着当地农民挖砖取土的破坏。为保护遗址,四川派出工作人员专门赴北京汇报情况。1988年,国务院单独就三星堆遗址组织评审,并将其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番专门立法保护三星堆遗址,更明确了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三星堆的保护并非个例。广元千佛崖石窟,中国石窟艺术史下半阕的典型代表。为避免这片石窟艺术瑰宝被国道车辆扬尘覆盖,从千佛崖面前经过的108国道,在10多年前直接改道。国道之下重新清理出来的明清古金牛道,自此重见天日。

  为将成都邛窑遗址打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动员50多家原住民从当地搬出。如今,邛窑遗址公园已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鲜活案例。曾经在这里烧制了800多年陶瓷的地方,窑口再度燃烧起熊熊大火。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到重创的文物也在灾后重建中重获新生。桃坪羌寨的灾后重建,更是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住民族的根与魂,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保护革命文物,四川省专门印发《四川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也于7月正式施行;为保护四川石窟艺术瑰宝,四川省于去年底开启四川石窟专项调查,为全面保护石窟提供资料、摸清病因。

  传承让文物活起来 丰富历史文化滋养

  7月30日,“回望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揭幕。曾轰动国内外的陕西何家村窖藏和法门寺地宫文物,吸引了络绎不绝的观众。不少观众说,“在这里领略到了中国盛唐时期的繁华和勃勃生机。”

  当收藏在广大博物馆、纪念馆中的文物活起来,这些古人智慧和审美的结晶,正成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源泉。

  3月,伴随着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成果发布,三星堆博物馆迎来如潮游客。清明节、“五一”节假期,游客人次连连刷新历史纪录,大多数游客千里迢迢从省外赶来参观。不少游客表示,“没想到3000多年前,三星堆就能创造如此发达的青铜文明。”“我们的祖先,实在是既智慧又充满浪漫的想象力!”

  近年来,博物馆热在四川不断升温。从“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引来超百万人次的观众,到中印雕塑展、“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等,都引爆一轮又一轮观展热潮。

  据介绍,四川省博物馆观众2019年就已达7500多万人次。博物馆,已成为四川人的文化新客厅。三星堆、江口等各种考古成果发布,也持续吸引着公众热切关注。

  考古热、文博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明面貌正变得更加清晰。活起来的文物,为公众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

《四川日报》(2021年8月7日 1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