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道教医家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盖建民 发布日期:2021-05-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隋唐是道教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彼时道医辈出,载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的名道医多达12人,有杨上善、孙思邈、曹元、韦慈藏、孟铣、日华子、玄珠、王冰、沈应善、紫极宫道士、陈寨、王彦伯等。

  隋唐道医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创造是多方面的,产生了许多堪称一流的医学思想和医学成就。其中,杨上善、王冰分别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全面注释,对医经在后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影响。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其籍贯、生卒年代正史无载。关于其生平事迹,《古今医统》云: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据《旧唐书·经籍志》载,其著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等医书,在《黄帝内经》研究方面独辟新径,自成一家。

  杨上善有感于当时《黄帝内经》传本在内容和体例编排上的繁杂,使究习医理者陷于茫然无序、问津无门的情况,将《素问》《灵枢》的162篇全部拆散,按其内容的不同,归纳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设方、九针、补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十八个大类,并于每一个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详加注解,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凡三十卷。这便于习医者系统掌握《黄帝内经》理论要领,受到医家的普遍称道。时至今日,《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仍被珍视为中医经典十大名著之一。

  继杨上善之后,唐代道教医家王冰也对《黄帝内经》作了系统整理和研究。王冰自号启玄子,著有《注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玄珠》十卷及《昭明隐旨》三卷。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和整理历时12年,是继南朝时齐梁间人全元起注解《素问》之后的又一成功之作,故世称王氏注本为《次注》。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深入浅出,注义精当,对传统中医理论多有发微。他在注“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时,提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病方法,成为传统医学治疗学的名方,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唐代道医不仅在传统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整理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参与了本草学著作的编修工作。道医李淳风参加了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的编修工作。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家,精于天文历算,著述甚丰,后被纳入道门传法谱系。

  《新修本草》又称《唐新修本草》,是我国医药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学典籍,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欧洲的《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全书总共五十四卷,包括正经二十卷、药图二十五卷、图经七卷,加上目录二卷,共载药物844种,比《本草经集注》 多114种新药物。该书采用图文并茂的编写形式,药图和图经超过正文。

  唐代道医在伤科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蔺道人,其著《蔺道者仙授理伤续断方》,专论骨伤治疗,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伤科专著,在传统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现存一卷,今《道藏》太平部收录有明代徐守贞撰集的《急救仙方》十一卷,其中卷六至卷七即为此书,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一部总结伤科临床经验的理伤正骨专书,载有极为丰富的正骨经验、治则与方药。其最重要特色就是以“口诀”的形式将历代理伤正骨的经验予以科学地总结,归纳出一套理伤正骨之次序与原则,便于习医者领会和掌握。

  唐代道教医家在脉学上也有所建树。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著有医书《玉函经》,对脉理玄微有独到的阐发。清人程林曾给予高度评价,将杜光庭与道教史上的著名道医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相提并论,称杜光庭“当与葛稚川、陶隐居、孙真人并驾”。

  (作者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民族报》(2021年5月11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