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已过,高原古城西宁,眼下依旧在“冬日”。
根据全国气象统计数据,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每年平均冬季日数长达209天,在全国省会级城市中拥有“最长的冬天”。
“环卫驿站”的热饭、温暖书屋的书香、过街通道的便捷、“深夜食堂”的美食……漫漫寒冬中,温暖流淌在西宁的大街小巷。
(一)
凌晨4:30,西宁还未苏醒。
此时的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上,45岁环卫工人党桃花戴上口罩、安全帽,已在街上挥起了扫帚,开始为这座城市“美容”。身上的绿色工作服在路灯下格外耀眼。
持续工作7个小时后,已临近中午12点,党桃花和附近同事们陆续来到“城中区环卫驿站”。不一会儿,当地政府安排中央厨房的配送车到了,打开饭盒,屋内被扑鼻的饭菜香气包围,大家有说有笑地吃起午饭。
80平方米的“环卫驿站”不大,但“五脏俱全”,暖气、热水、沙发桌椅,以及临时休息的员工宿舍、报纸杂志、医药箱、充电插座等设施一应俱全。
“过去午饭时间,只能在马路边简单吃几口馍馍对付一下,像现在这样坐在室内吃着热饭的日子,以前从没想过。”党桃花说,环卫驿站就是环卫工人温馨的家。
“一份有三个菜,两荤一素,米饭分量很足,只要3块钱。自己平时在家,咋可能顿顿都做三个菜呢。”工友赵菊伯笑着说,吃完饭后,她还可以在休息室和家人视频,缓解工作的疲惫。
西宁市城中区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副主任许晶介绍,当地不断加大对环卫事业的投入,逐步改善环卫职工的福利待遇,在辖区设置了38个环卫工人休息室,与城中区中央厨房对接,为辖区环卫工人提供午餐,“让环卫兄弟姐妹们告别‘风餐’,感受温暖”。
(二)
午后暖阳洒遍大街小巷。
青海省图书馆内,风格迥异的沙发、座椅随处可见,精品古籍展示厅、残障人士特色阅览室、休闲阅读区、自修区、阅读推广大讲堂、多媒体教室、休闲书店、咖啡书吧、读者餐厅等服务设施应有尽有。
在青海省图书馆新设立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内,西宁市民时梅正在翻阅书籍,不时地记下所感所想。一旁书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各类书籍,陪伴着这个“求知”的身影。
“这是我第一次来24小时书屋,西宁冬天很冷,阅览室中很暖,而读书本身就是一件温暖人心的事。”时梅说。
“市民不仅可以随时归还借阅书籍,还可以选择阅读时间,无须担心中途被打断,为有夜晚工作习惯的市民提供了工作场所。”青海省图书馆数字馆负责人马忠业介绍,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还为市民提供阅读推广、主题活动、交流平台等服务,满足市民多种文化需求。
据统计,西宁现有12家阳光书吧、28家社区流动图书馆、17家少儿分馆,公共图书馆积极调配图书资源,提供针对性服务,提高图书利用率,解决基层特殊群体阅读资源不足、阅读不便等问题。
(三)
日头偏西了。
市民杨生明推着父亲的轮椅,缓缓走在胜利路大街上。“趁着下午天气暖和,我就带父亲去公园散散心。”
从杨生明家住的小区到对面的人民公园,需要经过一座过街天桥。原本上天桥时,杨生明只能抱着父亲缓缓走上楼梯,行人帮忙把轮椅抬上去。一上一下,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自从天桥装了电梯,方便多了。”杨生明边说边按键。透明玻璃电梯缓缓降下,他推着父亲走进轿厢。
目前,西宁市共有人民公园地下通道等24个过街设施投入使用,人行地下通道、天桥累计加装电梯共计96部,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水平和无障碍过街功能,方便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等市民的出行。
(四)
夜幕覆盖古城。
走在位于海湖新区的唐道637广场,镶在高层建筑上的巨型温度计格外显眼。刻度与指针均为灯体,夜间灯光亮起,指针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摆动,即时显示古城的冷热。
顺着广场继续往前走,沿街店铺多已歇业,但穿插其间的几家羊肉面食餐馆,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烤羊肉的炉子已经烧得火红,一把把羊肉串在店家的手中上下翻动,肉油滴在火炭上,火星四溅,滋滋作响。
市民刘玉胜拖着行李箱,走进其中一家餐馆,点了一碗面片和羊肉串、炕羊排。
“一直惦记家乡的美食,刚下飞机就赶过来吃了。”刘玉胜说,“吃完饭喝上一杯熬茶,身上热乎了,一天的疲惫也一扫而光。”久别的游子放下碗筷,满脸惬意。
除了烤羊肉,24小时牛肉面馆、火锅店等颇具特色的“深夜食堂”占据了西宁民众冬日夜生活的“半壁江山”。阵阵香气,不仅为饥肠辘辘的冬夜带来肠胃的满足,更是城市的温暖在无声流淌。
(编辑:彭凤平)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