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欢歌:高原明珠洱海复苏记
来源:新华社 王长山、丁怡全、杨牧源 发布日期:2021-02-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洱海中开放的海菜花(2020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曾因污染而黯然失色的高原明珠洱海,迎来了复苏时刻:迷人的山水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成为无数人的诗和远方。

  2015年,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在洱海边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现在,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湖水清清,波浪声声,苍山洱海间回荡着美丽乡愁之歌、诗和远方之歌、绿色生态之歌。

 

  美丽乡愁之歌

  “碧波荡漾、白云悠悠,洱海边有我最美的守候……”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泡上一壶香茗,坐在梨树下,眼前是清澈的湖水,耳中回荡着歌曲《乡愁大理》,他家客栈小院是游客体验洱海风光、寻找乡愁之地。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也是大理人的母亲湖。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是群众心中永远的乡愁。

  随着大理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加之一年上千万人次的旅游流动人口,洱海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明珠一样的母亲湖逐渐失去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起,洱海水质急速下降,从贫营养状态转向富营养状态。

  “山清水秀才有乡愁,污水秃山人都不来。”何利成等村民们看着洱海生“病”,心焦不已。

  警铃阵阵,时不我待。各种“重拳”举措陆续推出,砸向污染“病灶”。2016年11月,云南开启抢救性保护工作,从环湖截污、生态搬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

  2017年,一纸“最严治理令”为洱海流域2400多家餐饮和民宿按下“暂停键”,何利成家客栈被关停。2018年,何利成家将房子整体后退7米,院子一侧的耳房部分拆除。

  “我觉得值!”何利成说,现在,采取了环保措施的客栈一滴污水也流不到洱海,这令他很自豪也很心安。

  “前些年,村民无序建房很多。沿湖而建的民居对洱海湖滨带造成了破坏。”提起过往,湾桥镇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直摇头。他说:“不能让洱海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垃圾收集清运实现“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污水收集管网到户收集全覆盖,集中收集处理庭院污水……何桥坤说,还建了多塘系统、蓝藻处理池,有效净化农田尾水。

  像古生村一样,洱海保护各项举措扎实有效实施。风情浓郁,景色秀美。“我们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洱海。”何利成说,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留住美丽乡愁。

 

  诗和远方之歌

  “玉洱银苍一幅画,一幅画,与你携手画中行,画中行。”这是歌曲《大理问云》描绘的诗和远方。一湖清水,满目青山,足以让远方的你怦然心动。

  湖面波光粼粼,岸边草地林地绿意盎然,环湖的湿地、滩涂恢复了“野态”……2020年9月,大理市阳南溪到才村码头的洱海生态廊道投入试运行,旋即成为“网红打卡地”,游人漫步生态廊道,一步一景,趣味横生,仿若入画。

  这些美丽景色被24岁的大理女孩施雨收入手机,编成一条条短视频,发在朋友圈,惊艳了远方的朋友。“我从小就看爷爷拿着相机拍洱海,后来爸爸也跟着爷爷拍洱海,我呢,耳濡目染,学会了摄影。不同的是,我用手机拍,短视频居多。”谈起一家三代人“聚焦”洱海的事儿,施雨如数家珍。

  施雨的爷爷施作模今年84岁,一头白发,身形瘦弱,一到洱海边,举起相机,他就特别有精神。20多岁学习摄影、20世纪60年代拍摄了首张洱海照片、近年来熟练使用数码相机……施作模拍摄的洱海照片超过8000张。

  施雨的爸爸施云东今年51岁,深得施作模“真传”,从胶片到数码,他一直都是施作模的追随者。

  “我小时候,湖水很清,后来水质变差,甚至蓝藻暴发。”施作模说。拍污染的画面他很心痛,拍水清见底的美图他特别高兴。数十年来,洱海是他投入感情最多的拍摄主题,也成为施雨、施云东的执着追求。

  时代不同了,但一家人记录洱海之美的想法没有变。施雨说:“你来洱海边,走上生态廊道,就可能会被我拍摄下来。”

  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洱海,一边是青翠巍峨的苍山,苍洱风光如画卷般展开。“在洱海生态廊道上领略诗和远方,这种感觉好极了!”来自广州的配音师戴逸说。

  以前,生态廊道原址上布满沿湖而建的民房,杂乱不堪。大理镇才村村民陈建雄说,以前房子建到水边,天然湖岸线遭到破坏,风景全无,污水直排洱海。

  现在,洱海流域筑起了一道“绿色”防线。“保护举措中,生态廊道令我印象深刻。”生态廊道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赵婷说,环湖而建、全长129公里的生态廊道将洱海湖滨带恢复到天然状态,大幅削减入湖污染负荷。

  这是洱海“颜值”的再提升,书写了保护治理的绿色新篇章。“生态廊道建设围绕‘生态优先、洱海保护’来进行,体现了自然、生态、野趣、文化、智慧,不是片面强调修建一条康养绿道。”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说。

  如今,只要一有时间,施作模、施云东、施雨三人就会相约来到洱海湖边拍个不停。施作模说,这里就是诗和远方。

 

  绿色生态之歌

  “我在洱海岸边等你,等你来看月亮升起;我在高原花海等你,等你拥抱花香四季……”歌曲《我在大理等着你》所描述的场景是现在的洱海。

  几年前却是另一种景象:乱放成堆、臭气熏天、脏水横流……洱海周边农户养的牛每天产生的粪便,颇让人头疼。这些牛粪,除一部分还田外,大量被乱堆放在村民房屋旁、河边、路边,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还流入洱海,造成污染。

  如今,一套从养殖场到牛粪收集站、牛粪加工厂再到田间地头的牛粪处理机制让牛粪被加工成有机肥,成为村民眼中的“宝贝”。

  大理市上关镇漏邑村村民苏建益养了50多头奶牛。每隔一天,他都会往上关牛粪收集站跑一趟,把牛粪送过去销售,每吨卖80元,一个月下来,卖牛粪能挣4000多元。

  像苏建益一样,洱海流域众多的养牛户告别了为牛粪处置犯愁的日子,不但有牛奶收入,还有了特别的“牛粪收入”。

  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为了保护洱海,公司走上了用牛粪做有机肥料的道路。目前,企业在洱海流域有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4座大型有机肥加工厂、1座特大型生物天然气加工厂和1座天然气加气站。每年可收集处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餐厨垃圾等各种类型废弃物195万吨。

  农户拿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保护。“牛粪大王”钟顺和变粪为“宝”,苍山洱海间“点粪成金”的做法被大家津津乐道,也成为洱海治理的一项生态举措。

  2016年底,启动实施流域截污治污工程体系等“七大行动”;2018年底,明确提出洱海流域转型发展理念,打响推进环湖截污等八大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大理州累计投入329.8亿元,对洱海进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是“十二五”时期的7.9倍;完成环湖1806户生态搬迁户的住房拆除任务,腾退近岸土地面积约1029亩……

  “我们走的是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陈坚说,洱海已从富营养初期状态转为中营养状态,从抢救性保护治理工作阶段转入到保护性治理工作阶段。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王欣泽说,近年来,洱海入湖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湖区水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水体透明度达2.5米以上的时间,一年有3个月左右,是近几年最好水平。”

  洱海水质稳定并逐步向好,给大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陈坚说,洱海保护最大的产出是生态效益,并逐步从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