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扒岩出行 今日户户通路 化屋村的脱贫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2-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1年2月3日,贵州省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一村民在扶贫车间整理工艺品。 欧东衢摄

  春节临近,地处乌蒙山腹地、三岔河畔的贵州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化屋村过去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里山势雄奇,水域宽广,风景如画,被誉为“乌江源百里画廊”。

  然而,坐落于如此美景之中,化屋村却因群山阻隔、险流环绕而陷入贫困。

  寨子里年老的苗族同胞说,他们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歪梳苗。百年前,他们的先祖为躲避战乱,跋山涉水迁徙至此。多年来,刀削斧劈的山势围困,进出村寨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时常要攀爬悬崖,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

  由于当地是喀斯特地貌,村民们“望着大河喊口渴”,每代人都有翻山越岭背水吃的经历。21世纪初,苗寨里还过着“做饭烧柴火,照明煤油灯”的贫困生活。

  从2004年开始,民建中央将黔西县列为重点帮扶县。10多年来,民建中央及会员企业先后投入和协调帮扶资金上千万元,在化屋村实施了旅游和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学校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迎来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这个昔日贫困发生率高达66.3%的村寨旧貌换新颜。

  依山就势的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平坦干净的通组串户路直通家门。

  38岁的苗族村民赵玉学,曾是化屋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2016年,一家人从破旧的麻窝寨搬进了如今的新房。去年,他和妻子杨鹏英在福建莆田打工,全家收入6万多元,上个月刚刚回到老家过年。“过完年,等孩子们开学后,我们再考虑是否继续外出务工。”赵玉学说。

  对山歌、吹芦笙、篝火舞……淳朴的民俗吸引着各地游客。传承千年的苗族刺绣、手工美食等,成为苗族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据了解,化屋村的扶贫车间主要采用当地的苗绣、蜡染工艺生产制作民族服装。25岁的杨文丽是这家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她的刺绣手艺是从小跟母亲学的。杨文丽说,苗绣分手工绣和机绣,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如今,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70%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出去的。

  37岁的彭艺擅长的是蜡染工艺,她是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民间美术专业硕士。她说,自己特别喜欢蜡染工艺的这种安静氛围。

  化屋村处于乌江源百里画廊核心景区。除了非遗手艺,乡村旅游也是化屋村的支柱产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去年,化屋村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2万元。

  化屋村的变迁史,正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生动缩影。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总书记走村入户、迎风踏雪,一句句贴心话语,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留下了总书记对少数民族同胞最深的牵挂。

  铺开乡村振兴的历史画卷,书写新的百年宏图。“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全国各族同胞奋发前进的力量源泉。 (本报综合报道)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