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为导向,做“促”文章, 创新发展“传统体育+”——访甘肃代表团副团长,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赵凌云丨代表团专访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4-11-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记者:近年来,甘肃省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赵凌云:近年来,甘肃省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作为“贯彻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出台《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类赛事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全面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提升工程,支持市(州)建成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场2馆1中心,县(市、区)建成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1场1馆1中心1公园,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成可开展不少于4个运动项目的健身设施。目前,全省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36个民族乡(含4个享受民族乡发展资金的镇)的所有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

  二是体育赛事不断丰富。坚持每4年举办一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23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以“相约花儿临夏·共享团结盛会”为主题,举办了甘肃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00多名各族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赛,成为全省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赛期最长的一次民族传统体育盛会。全省各地结合“全民健身日”和传统节日等,广泛开展以民族广场舞、赛马大会等以户外运动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创建甘南玛曲格萨尔赛马、肃北那达慕文化旅游节等群众体育品牌赛事,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传承创新成效明显。举办全省体育非遗传承与保护大会,不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建立、完善非遗名录,全省已有22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把培养使用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教育和管理等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力度,近5年全省培养引进民族传统体育人才216人。

  四是交流互鉴日益广泛。发挥甘肃独特的地理区位、地域特色、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体育赛事,组织开展中外青少年体育交流活动。拓展对外交流项目,利用各类体育交流平台,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体育对外交流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记者:甘肃省在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发展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赵凌云: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融”的导向,做足“促”的文章,将民族传统体育有机融入体育赛事、健身娱乐、文化旅游中,创新发展“传统体育+”互融互促模式,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体育+赛事”,搭建“融”的舞台。充分利用甘肃省独特的高山峡谷、大漠戈壁、绿洲草原、河流湖泊、雪山冰川等自然资源优势和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日常体育赛事当中,搭建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力舞台。

  以“体育+健身”,营造“融”的氛围。大力发展体育和健康事业,提升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把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同频共振作为增进各族群众福祉、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在民族文化活动和大型赛事中,组织开展赛马、押加、陀螺、民族健身操(锅庄舞)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以“体育+旅游”,书写“融”的篇章。把体育和民族节庆、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支撑体系,形成赛事搭台、多方唱戏的发展格局。如,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万人锅庄、迭部县的大力士比赛,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那达慕文化旅游节等,已成为甘肃省文化体育旅游品牌活动。深入挖掘中华武术、舞龙舞狮、太平鼓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和标识,精心打造推介,拓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路径。

  记者:为在本届运动会上有精彩表现,甘肃代表团做了哪些准备?

  赵凌云:一是高站位抓统筹。组团参赛工作涉及面广,人员众多。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组团参赛工作,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团长的甘肃代表团,多次听取组团参赛工作情况汇报,提出明确要求。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全力保障组团参赛工作。省民委、省体育局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实施,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高标准抓组队。本届运动会,甘肃省有来自13个民族的237名运动员参加民族式摔跤、民族武术、押加等11个竞赛项目和6个表演项目比赛。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拔参赛队伍,各单位积极报名、踊跃参赛。如,民族式摔跤项目教练员初一同志虽已退休,但仍要求发挥余热,承担民族式摔跤项目教练员工作。他从运动员开始到担任教练员,先后参加8届运动会,是甘肃民族传统体育界的一棵“常青树”。

  三是高质量抓集训。集训期间,各队积极备战、科学集训,不断提升竞技水平。每支队伍集训3个月以上,每天训练都在6个小时以上。甘肃省民族歌舞团承担6个表演项目的比赛任务,在编创过程中深入挖掘东乡、裕固、保安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表演项目中。

  四是高要求抓宣传。按照本届运动会“团结奋斗·扬帆征程”主题,我们制定了宣传推广工作方案,协调省内外10余家媒体对赛事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宣传报道,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