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山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杜京 文/图 发布日期:2021-01-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有着全国唯一的基诺族山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基诺族只有几千人。他们在基诺山茂密的森林中狩猎、刀耕火种,氏族部落有长老管理,穿的是树皮衣,住的是茅草棚,没有文字,刻木记事......1979年6月7日,基诺族正式确定为我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经过40年艰苦奋斗,2019年,基诺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美丽的基诺山。

  33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基诺山乡采访。在我的心灵深处,时常会想念铿锵震响的基诺大鼓,耳边萦绕着悠长的《巴什情歌》。2020年,由《中国副刊》与中国文艺网联合策划的“重走采风路,共谱脱贫曲”的大型采风活动,圆了我重返基诺山的梦想。

 

(一)

 

  提到基诺山,不得不让人想起彩云之南美丽的西双版纳。它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地带唯一一片绿洲,是中国版图上一块原始的不经雕琢的绿色翡翠,熠熠生辉。

  记得我第一次去西双版纳采访,是在1987年。乘汽车从昆明出发,在崎岖的山路上整整走了5天,终于来到西双版纳。朝窗外望去,片片绿色起伏连绵,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橡胶林芭蕉树中,错落有致的傣家竹楼,风景如画。也就是那次版纳之行,我第一次来到距离景洪市东北部20多公里处的基诺族山乡,走进了中国第56朵民族之花绽放的地方。

  第一次走进基诺山,并非是一次轻松的采访。旧时马帮和牛群行走的古道早已成了灌木和参天大树的根床,新辟的土路也因资金短缺而只能顺山铺设,处处都是六七十度左右的陡坡,天晴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我走进基诺山,眼前的情景着实让我吃惊:家家住的都是破烂的茅草屋,几根木头搭起一个窝棚,或者干脆用杂草和芭蕉叶铺垫,席地而卧,火上架着黑色破铁锅。大人小孩几乎都不穿鞋,孩子光着屁股跑来跑去。尽管与他们过去吃草根、穿树皮的原始生活状况相比,已经改善了很多,但是看到他们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现状,我忍不住潸然泪下。

  2009年6月,“基诺族跨越发展30年”系列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个规格很高的系列活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诺族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来自西双版纳景洪市及基诺山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向首都观众献上了一台《基诺族跨越30年》文艺晚会。来自基诺山的青年男女敲响基诺大鼓,跳起欢快的舞蹈,歌唱幸福生活。

  时任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长刀林荫向我介绍,基诺山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今天基诺族与西双版纳各民族一道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他们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实现了基诺族30年的跨越发展,欢迎你一定要去基诺山看看。

 

▲基诺族阿嫫腰北的传说地如今成为旅游景点。

  远方的基诺山吸引着我,就在北京的系列活动结束后,我再次应约飞往西双版纳,第二次走进基诺山。

  1984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诺族群众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基诺山乡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村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基诺山小学老师包布鲁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我们经常交流。他告诉我:“基诺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我们基诺族人民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我相信包布鲁说的这番话。

  转眼之间,又是11年过去了,包布鲁这番话一直萦绕在我心头,让我常常会想起基诺山,想起那里的人。这次重走扶贫路采风活动让我第三次走进基诺山乡。

 

(二)

  清晨,我们采访团一行从景洪驱车前往基诺山。悠悠的云彩萦绕在天空,大山里的天气变化如同孩儿的脸,一会儿飘起雨丝,一会儿阳光灿烂,柔柔的阳光洒落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映照着漫山遍野的竹子胶林,一片绿海,生机勃勃。

  景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芹、基诺山乡党委副书记王乙淇、妇联主席李晓慧,陪我们一同来到新司土村。

▲优腰。

 

  “欢迎,欢迎!”身穿基诺族服装的女主人优腰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优腰和丈夫资得育有一双儿女,男孩10岁,女孩2岁,与公公婆婆一家六口共同生活。过去,她家日子很艰难,公公患有严重的肾病,做了肾摘除手术,婆婆有慢性荨麻疹无法劳动;她自己也有先天性疾病,身受病痛折磨,家里9分田全靠丈夫一人耕作。她只好偷着回娘家向父母“求助”。

  “我带你看看我家的蜂箱吧。”优腰话锋一转,一缕笑意掠过她的脸庞,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优腰家的房屋周边环境清静,火龙果花正在绽放,鸡冠花开红似火,旁边是茂密的竹林和芭蕉树,蜜蜂飞舞彩蝶纷飞,宛如走入了童话世界,纯净安宁。

  随着优腰的脚步,我们来到她家铺着粉白色地砖的小院。她弯下腰来,熟练地拉开蜂箱向我们介绍:现在家里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橡胶和茶叶,还养了10头猪,是乡里送给的猪仔,养蜂50箱,还种了300株柚子苗,已经种下3年了,明年就能结果,期待着好收成。

  “我家是建档立卡户,过去的日子比吃黄连还苦,现在日子好了,从省上到乡里都在帮助我们,扶贫干部来我家帮助我们怎么养峰,还帮助联系把蜂蜜卖出去,现在我家的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我们还种了木瓜、火龙果、百香果等,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优腰说。

  在优腰看来,他们现在的日子是以前从来不敢想的。如今,她在家做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每天骑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学校每天还给孩子发牛奶和鸡蛋,这是国家针对贫困地区情况,由市财政统一安排资金给予的福利。

  说到脱贫攻坚到他家定点帮扶的干部,优腰充满一脸的感激。我问她:“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优腰脱口而出:“景洪市税务局张劲松局长。”

  “他怎么帮你?”

  “帮我们做的好事太多了,教我们种植柚子,学习农科技术。去年我家因老人生病人手少,200多斤蜂蜜销不出去,张局长帮我们宣传推广,很快就卖完了,把钱直接打到我卡上,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优腰感激地说。

  在新司土村,每当提到扶贫干部,村民都伸出大拇指,夸他们是身边的好人。

  临别时,我们在优腰家的小院合影留念。此时天空又飞起了细细雨丝,优腰身穿蓝色的基诺族服装,站在绽放的火龙果黄白色花前,让我为她拍照,此时花开无声,而她的笑靥璨烂如花。

 

( )

  金秋时节,基诺山乡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大山深处独具特色的“干栏式”竹楼和新建的住房镶嵌在绿海深处。放眼望去,四周大片的原始森林,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处的山峦穿入云海,近处鲜花朵朵盛开。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漫山遍野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大家一路兴致勃勃。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小普希村,虽然村里都是小陡坡,路不算宽敞,但到处干干净净,村民们来来往往,脸上挂着笑容。我们走进小普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白春国家,院里绽放的大花紫薇笑口盈盈,仿佛和主人一样在热情欢迎我们。

  白春国家的房子是典型的基诺族建筑,客厅十分宽敞,用粗木头做梁,不设四壁,分上下两层,我们坐在一层喝茶聊天。

  白春国身穿无领对襟黑色花格麻布褂,配上一条蓝色牛仔裤,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坐在一旁的王乙淇副书记说:“他是我们基诺山乡有理想、有志向的年轻人。”听到这样的赞许,白春国腼腆地笑了。

  今年35岁的白春国,毕业于楚雄农校,是村寨里第一个走出去的中专生。从学校毕业后,他卖过家电,做过推销员,经受过市场的历练和社会的摔打。正当他在城市打拼的时候,当了20年党支部书记、老村长的父亲白腊车多次给他打电话,希望他回乡展宏图。

  小普希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15户64人全部都是贫困户,地处山区,没有水没有路,日子过得很艰难。白春国的父亲从1982年起当了20年的村支书和村长,其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向大队小队不停地打报告,向政府要救济粮。不仅是粮食,就连村民们穿的衣服也是靠社会捐助。当时喝水都是用竹筒走十几公里去山下背水,那样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1996年,11岁的白春国第一次来到景洪市,看到城里的房子盖得那么漂亮,农贸市场看到各种糖果和鸡鸭鱼肉时,他简直是羡慕极了。从那时起他就在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2006年,在昆明独闯了3年的白春国,回到了小普希。两年后,他与20岁的姑娘扫吕结婚成家,开始了成家立业的征程——2008年,他当上村里的会计;2013年,被选为村民小组组长;2016年,担任了普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小组组长。“双肩挑”让白春国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笔者(左一)在基诺山乡小普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组长白春国(右一)家采访。

 

  基诺山,古时被称为“攸乐山”,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曾因清朝时期生产“贡茶”而闻名,居云南古六大茶山之首,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产茶区之一。

  然而,这座位列滇茶六大古茶山之首的宝山,却长期难以摆脱穷困的面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动员组织他们种茶。2000年前后,基诺山的茶叶只能卖到几元钱一公斤。因为道路不通,运输十分困难,这给基诺山带来了推销茶叶的瓶颈。

  2015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工作后,普洱茶成为基诺山乡扶贫攻坚的突破口。

  普希村有一位46岁的村民叫哲少,曾经是小普希村最贫穷、生活条件最艰苦的一户人家,但他和妻子车则脑子灵活,与时俱进,短短3年多时间,就靠做生态茶叶收购加工和对外销售事业,成为村寨茶产业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年销售额超百万元。

  哲少的致富经让白春国看到了希望。他觉得机会来了,这是让全村人一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于是他动员村民做茶生意。

  2015年,白春国带着村民参加了“攸乐贡茶文化节”——这是当地政府为村民致富搭建的平台。小普希村的古茶荣获了金奖。这一下,全村都被振奋起来,种茶卖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白春国却想得更深更远——他并没有盲目地鼓动大家单纯种茶卖茶,带领全村制定了一个《基诺乡小普希生态产业技术村规民约》。他说,要管好我们基诺山的生态茶园,保证不打农药不施肥,做好优质生态茶叶,这才能可持续发展。正因为把住了质量这个关口,小普希村所产的普洱茶,品质稳步提升,赢得了市场的信誉。茶价也水涨船高,由每公斤几十元升至200元,迈上新台阶。

  运输问题是困扰小普希多年的难题。2017年,在乡政府和各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小普希村终于通了水泥路,2018年又通了网络,从此,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寨与外面的大世界沟通全无障碍。小普希的茶叶远走八方,村民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基诺山扶贫的力度很大。2017年,小普希村按照人均扶贫资金3000元的标准,向14户村民发放贴息贷款,鼓励支持他们开展茶叶加工,橡胶种植培训,还从外地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帮助生态养蜂发放过鸡苗2000只,澳洲坚果苗2000株,柚子树苗1000株,开展多种经营,打开致富大门。2018年,小普希村实现村寨整体脱贫,全村人均收入达14972元。

  白春国当年的梦想如今已成现实。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他说,基诺族的扶贫成果来之不易,一定要巩固和守卫好这份成果。下一步,他想带动开发基诺山旅游,让四面八方的客人享受热带雨林风光,品尝茶叶和水果,体验采茶制茶的生活,吃农家饭,喝古树茶,感受原生态的基诺山风情。

                            

(四)

  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再次走进基诺山乡政府。远远就看见绿林深处,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办公楼里,“景洪市基诺山乡扶贫开发办公室”的牌匾闪闪发光,“精准扶贫”几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

  走进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基诺山乡扶贫专干董建康和两位扶贫办工作人员正在忙碌,认真整理扶贫资料。

▲在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专干董建康介绍基诺山乡扶贫情况。

 

  为帮助基诺族人民脱贫致富,从“50后”到“60后”,从“70后”到“80后”,甚至“90”后;从驻村第一书记,到对口帮扶干部,从解放军官兵,到选调大学生……都以自己的行动在奉献爱心。他们来自不同的战线,有着不同的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帮助基诺族群众脱贫致富,让他们的生活从贫困奔向小康,从荒漠走向多彩。”

  基诺山基诺族乡党委书记王超2018年9月上任时,年仅34岁。全乡有7个村,整族脱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提出扶贫先“扶智”,要让基诺族群众口袋、脑袋一起富。村里通过组织村民派代表外出考察培训,开展理论政策、实用科技、新风正气等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基诺族群众树立脱贫的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决心。2018年后,乡里坚持狠抓教育,不断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如果考上大学、研究生,乡里给予鼓励和授予荣誉。

  针对生态环保,村容村貌等问题,基诺山乡将人居环境作为量化考核的指标,通过拍摄图片评比,营造创新争优氛围,激发基诺族群众内心的原动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家一同努力,为使基诺族早日脱贫,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让基诺山乡旧貌换新颜。

  在采访中,我特意寻找到了优腰的帮扶干部——景洪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劲松。聊到挂包帮扶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情况,坐在我面前的张劲松如数家珍。我在想,若不是动真情,真扶贫,扶真贫,作为一名税务局长,他怎能对基诺族的扶贫工作如此熟悉,这么上心!

  张劲松说,“挂包帮”干部帮扶的村民,都有着过好日子的强烈愿望。干部帮扶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各贫困家庭中的成员特长、兴趣,因人施策制定措施,这样的帮扶才有针对性,才会达到实际的效果。

  巴坡村44岁的村民扎得在养鸡方面有“一技之长”。挂包帮干部给村里贫困户送100只小鸡苗,一年半载后,别家可以出售五六十只,而扎得养的可卖出97只。这个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扎得养鸡的一技之长,是靠学习得来的。帮扶干部为他请来兽医讲课。在老师的启发下,他自制玉米、米糠、芭蕉杆等混合饲料,不断的摸索和钻研,他养的鸡不仅存活率高,生蛋多,而且还是生态鸡蛋,卖的价钱也比别人高。

  扎得在养鸡方面的进步很快。从一开始扶贫干部送鸡苗给他,到后来他自己精挑细选出健康的公鸡母鸡配对下蛋,自己孵化变成鸡仔,扎得的变化表明,从输血到造血是由“扶智”到扶贫的一个重要关键。

  还有一位名叫腰布鲁的巴亚村人,因为摔跤后受伤左眼失明,穷的连家都没成。过去他是饥一顿饱一顿,哪里醉了哪里睡,是个典型的流浪汉。在挂包帮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靠养猪致富过上了好日子,去年还荣获“景洪市光荣脱贫户”。

  景洪市税务局对挂联的景洪市基诺族乡巴亚和新司土2个村委会的36户建档立卡帮扶户。截至2018年,景洪市税务局所挂联建档立卡户36户已全部脱贫并获颁发“脱贫光荣证”,其中有2户贫困户被景洪市扶贫办授予“脱贫光荣户”称号,市局及5名税务干部先后获州、市党委政府表彰。

     

(五)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在采访中,我走访了多个部门,遇见了很多曾经为了基诺族群众脱贫致富帮助过他们,做过贡献的大好人。当我觉得本次进山采访任务已基本完成,准备离开西双版纳时,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段金华问我:“你采访解放军了吗?他们可是基诺山乡脱贫致富的一支主力军啊,为基诺族整族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问,使我怦然心动。是啊,在走访基诺族群众时时,不止一次听到村民们这样说:我们基诺族整族脱贫的成就,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帮助和支持。边疆各族群众与人民解放军有着深厚地感情,西双版纳人民与子弟兵早在云南解放之日,就结下深深的不解之缘。

  遥想当年,西双版纳解放后,解放军帮助当地老百姓搭竹楼盖房子,打扫卫生,教他们识字唱歌学文化,送医送药,建设家园,帮他们干农活种田,教他们种菜,养鸡养猪,为他们理发,甚至教少数民族群众刷牙、洗脸。军民一家亲,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当时的民众亲切地把解放军称作“大军”。

  如今,在脱贫攻坚的新战役中,“大军”依旧是一支主力军和先锋队。为了补上这一缺环,我特意采访了西双版纳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靳保国。

  据介绍,云南省军区在西双版纳州定点帮扶基诺族乡洛特村委会所辖的普米、巴贵、洛特老寨、洛特二队、毛娥老寨、阿窝饶、普希老寨7个村民小组,共有贫困户36户131人。2016年9月开始,该村由云南省军区定点帮扶,已于2017年12月脱贫出列,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

  此外,云南省军区还承担了基诺族乡巴朵村“青年民兵之家”建设项目、普米村“综合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洛特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军民共建示范村标志”等建设工程,共投入建设经费185万元,均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拔穷根,必须从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抓起。云南省军区将122名基诺族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教育扶贫对象,从2016年开始,持续8年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切实阻断基诺族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军分区在全区开展“汇聚爱心,助学圆梦”活动,安放“爱心基金”捐款箱,发动官兵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有学上,还要让他们上好学。

▲扶贫先扶智。新建的基诺乡中心小学。

  西双版纳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双版纳军分区扶贫攻坚工作队把传承红军为了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等为贯彻重点,在精准确定帮扶对象、制定有效帮扶措施的同时,针对直过民族特点,狠下一条决心要持之以恒抓好村寨文化教育、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根治困扰山村祖祖辈辈的“愚根”,当好现代文明“播种机”;下大决心要帮助坚强当地党组织、斩断邪恶的“毒根”,当好克服各类其他困难的“战斗队”,带领村民赶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列车”。

  在扶贫攻坚战役中,还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其中基诺山乡武装部干部曾铮,就是突出的一个。

  2017年10月,曾铮成为基诺山乡茄玛村扶贫挂钩干部。接到任命后,他立即进村了解茄玛村的各方面情况,与群众倾心交谈,增进村民感情。

  一段时间的摸排之后,他发现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困难群众中树立起脱贫的典型,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茄玛村民兵者扫,成了他的首选目标。者扫是个能人,精明干练,致富有方。曾铮找到他,希望他站出来,带领困难群众发展产业。起初,因为资金压力、对技术、政策不熟悉等原因,者扫再三推辞。经过一段时间的“软磨硬泡”,者扫终于答应“出山”了。者扫至今还时常提起:“如果不是曾干事天天三顾茅庐,我也许不会来操这份心。”

  者扫“上任”后,曾铮更加忙碌,帮助联系相关扶贫单位协调资金,联系相关培训部门到寨子内给群众上课,为熟悉政策,他还拿起厚厚的政策书籍苦读。他的耐心和真心,感动了者扫和村民。在者扫的带领下,茄玛村建成茶叶种植基地,新增茶叶种植面积,建立养蜂场,带动困难群众36户142人增收了60余万元,使茄玛村的贫困户先后摆脱了贫困。

  在茄玛村打了一个漂亮仗,曾铮又“转战”到巴来村委会小巴洒村民小组。这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依旧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多年来,云南省军区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扶志并重,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活力,书写了令人欣喜的脱贫答卷。

  播撒扶贫“希望种”,当好攻坚“战斗队”。西双版纳军分区扶贫攻坚工作队寻找到最适合村寨发展的帮扶项目,他们吃最简单的饭菜、睡村民家的板床,当地的基诺族村民们看到工作组的工作状态,十分感触地说:“部队官兵作风这么硬、帮助我们扶贫的心这么诚,我们感到当年的‘大军’又回来了!”

 

(六)

  在基诺山,像优腰、小普希村这样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摘掉贫穷落后帽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如今,基诺山基诺族乡全乡7个行政村中,4个贫困行政村已全部脱贫出列;190户6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2529.55元上升到2020年14347.63元。2019年,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基诺山一派丰收的景象,村民们沉浸在整族脱贫的喜悦之中,对未来全面奔小康,更加充满希望和信心。古老的基诺山在我的梦幻里,是五彩缤纷、千奇百态的神秘世界,但它曾经留在我记忆里最难忘的却是山地农业的“刀耕火种”“串山狩猎”的原始部落。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基诺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的山山水水,讲述着基诺族山乡整族脱贫的奇迹故事;见证着基诺族整族脱贫奋斗者们的情感记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了基诺山乡的脱贫,不知有多少人为此奉献付出,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今天世世代代生活在基诺山的人们,终于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深情回望:扶贫路上每一段令人难忘的风景,值得珍惜;脱贫路上每一个艰苦奋斗的故事,未完待续。攀越崇山,展望未来,勤劳坚韧的基诺族人民将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基诺族人民,经历了由原始部落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次直过,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到整族脱贫的再次飞跃,基诺山乡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世代守卫的这片青山绿水,如今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大山深处的基诺族,正已崭新的姿态,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携手奔向小康。

▲红旗飘扬基诺山乡。

 

  告别基诺山,我依依不舍。夕阳西下,霞光漫天,温柔的暮色笼罩着基诺山寨,山岚的晚风轻轻吹过,村民们劳作归来,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呼吸着山林的清馨,滋润着心田的宁静。在我眼前,是一幅基诺山乡迷人的美丽画卷;在我心里,回旋着各民族兄弟共谱脱贫的和谐乐章。

  基诺山,告别前世的贫困,迎来今生的希望。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