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绿意浓 幸福踏歌来
来源:新华网 宋明慧 发布日期:2020-12-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深冬的青海大地上,涓涓东流的清水、成群奔跑的藏野驴、河上“漫舞”的冬候鸟,在大自然的画板上描绘出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图。当一个个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转换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幸福,青海儿女正在自然的馈赠中享受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青海的责任和潜力。五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坚决扛起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国家公园示范省树起新形象

  还清晰地记得,2016年,随着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

  2019年6月,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正式启动,青海再一次为全国担负起了创经验、树标杆的重任;同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

  今年上半年,我省开启了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不久后,青海湖缓缓拉开国家公园建设序幕,将紧随全省步伐,以“三步走”战略打造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

  现如今,顺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多战略叠加的重要机遇,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已上升为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动,和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等齐头并进,应运而生了强化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飞地经济引领的发展路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下的青海正举全省之力,扎扎实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必将树起青海走向世界的另一张靓丽名片。

  回望来时路,砥砺更前行。时至今日,我省已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了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1个自然保护区,14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涵盖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

  在此基础上,我省已积累了丰富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九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探索建立了规划、政策、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等15个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

  立足发展实际,在自然资源的定量中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变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正顺应当下、又迎合未来。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要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

  恰逢“十三五”收官之年,回望来时路,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到深入实施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行动,青海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在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寻求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我省启动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后,青海大地掀起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热潮,春秋季节全员参与造林大会战成为新风尚。三年来共完成营造林82.8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原32万公顷,这也是我省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5.23%提高到7.26%。

  我省还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初步建成以农田和道路防护林为主体的区域性绿色生态屏障,结束了沙化危害加剧的历史,稳定并拓展了沙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截至目前,全省共完成治理任务42.37万公顷,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草原管理职能,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投资31.1亿元,草原有害生物防控941.754万公顷,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原43.22万公顷、沙化草原5.3713万公顷,建设休牧、轮牧围栏188.33万公顷,全省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呈好转趋势。

  在一系列推进生态保护的有力举措中,随着蓝绿空间占比上升的还有人们享受到的生态红利幸福指数,生态绿民、生态富民成效日益凸显。

  现如今,我省坚持生态产业兴林富民,依托特色经济林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枸杞、沙棘、藏茶、大果樱桃等特色品种标准化、有机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拥有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柴达木枸杞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依托森林、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等资源禀赋,森林康养、乡村花海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绿色产业的重要支柱。

  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青海,特殊的生态地位赋予了特殊的省情定位,在维系全国生态安全大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行动中,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围绕“五大生态板块”,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持续加大草原、森林、湿地、冰川、河湖等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工程区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68%。

  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先后实施了可可西里、孟达、柴达木梭梭林和大通北川河源区等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湿地恢复生态工程。每年精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力支撑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升了自然保护地保护治理水平。

  不仅如此,我省还组织实施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补充建设祁连山区冰川冻土监测能力以及大气综合观测站,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覆盖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环境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青海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为核心,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草原植被盖度由2014年的50.17%提高到2019年的57.2%,森林蓄积量由2010年的4589万立方米提高到5093万立方米。湿地面积明显增加,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2012年的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04年扩大319.38平方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省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雪豹数量超过1200只,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

  当大美青海携三江源“名片”“叫响”世界时,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正蹄疾步稳,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当前的青海,正是绿意盎然幸福踏歌来的最好时节。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