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近期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文物研究、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模式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
1900年6月22日,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不经意引发了一个学科的发展。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5万余件古代文献及纸本绢画,包括宗教典籍、经史子集、官私文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语言、民俗、音乐、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据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介绍,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初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体现了4—14世纪的文化交融,真实反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赵国英看来,藏经洞的发现,揭开了敦煌文化的神秘面纱。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
中国是敦煌学研究中心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1900年前后,藏经洞的珍贵文物被迫流失到英、法、俄、日等世界10余个国家。据赵声良介绍,藏经洞文物从被发现之初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门综合性学科——敦煌学,极大地拓宽了时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以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等方面的认识。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敦煌学研究曾经处于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敦煌学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敦煌学研究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敦煌学研究中心。进入21世纪,敦煌学在史学、宗教学、古代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极大发展。同时,对敦煌石窟研究的深入,推动了如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舞蹈乃至服装设计等现代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国强表示,120年来,在全世界敦煌学者努力下,流失各地的藏经洞文物逐步被整理、刊布、出版,基本揭示了藏经洞文物的珍贵价值。特别是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学者奋起直追,彻底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态势,形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研究局面。
敦煌学研究前景广阔
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陈于柱表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显学,承载着古丝绸之路的光荣与梦想,肩负着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担当,承担着让世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认知和理解的文化使命,敦煌学研究前景广阔。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郝春文在论坛上介绍了未来5—15年敦煌学界的重要工作规划,包括出版新版敦煌石窟全集、建立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等八项议程即将开始落地实施。他希望国内敦煌学研究者能够继续保持开拓进取的研究态势,并欢迎国际敦煌学专家加入研究阵营,推动国际敦煌学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赵国英表示,大力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脉络,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是当前敦煌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论坛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