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者、推动者、践行者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综述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瑞军 乌日陶克套胡 发布日期:2020-12-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20年年会,以“人类学民族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立足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相关调查研究成果,就民族地区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体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使命和担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时代命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于怎样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深刻阐释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西南大学副教授陈永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肯定了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对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作出的历史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基础。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孙守朋通过对清代历史的研究指出,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中,生发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东北大学教授何晓芳指出,满族民间家谱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叙事书写。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已成为学界共识。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董强、副教授任洁认为,历史上贵州多民族长期共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开创了民族团结新局面。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李军、讲师张福强基于对中央民族访问团的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续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各时期有不同内涵与特征。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李雪从苗族文化认同、苗族同其他民族的族际互动等视角入手,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苗族社会集体意识中的嵌入、形成与铸牢过程。

  专家学者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纳日碧力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传统道德哲学中,蕴藏着改革创新的强大动能,而改革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大学副教授邹荣强调,应在边疆治理过程中融入中华文化价值体系,提升文化润边的实效性。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韦正富提出,应从民族地区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交往等方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吕超通过梳理不同时期交通发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影响指出,交通为民族间的物质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基础,为各民族间的互动和发展提供了前提。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委党校讲师郭红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论基础进行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支撑,应坚持多元与一体的统一,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夯实主客观基础;坚持历史合力论,集聚社会各方力量。

  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关键。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师范大学讲师杨继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坚定的唯物史观立场;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统筹各方智慧,体现了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要求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现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抓好党建促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古丽孜拉·努尔布拉提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的调查,探讨了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吉首大学博士研究生鲁萧萱通过对民族地区“第一书记”的研究,指出“第一书记”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提升群众参与度,提高扶贫工作效率。

   近日,包括“三区三州”贫困县在内的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李俊杰在主旨发言中梳理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治理的经验、难点,并提出内外联动、夯实跨越贫困陷阱基础,强化投入、弥补公共服务短板,巩固成果、压茬衔接乡村振兴等3方面建议。大理大学副教授杨艳认为,贫困地区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还要实现地方知识与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化,培育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太行古堡研究院院长张建军、塔里木大学教授秀梅基于“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视角,探讨了南疆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的移民脱贫与发展经验。

脱贫攻坚中,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大学教授王卓、助教周蓉以藏族聚居区为例,探讨了相对贫困视角下教育扶贫的长效机制,认为教育扶贫机制的良好运行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中山大学研究生彭玉婷、韦玮基于对云南省凤庆县的调研,分享了当地实施健康精准扶贫政策取得的成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充分发挥人类学民族学学科优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要求。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崔榕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湘西苗族村寨治理轨迹指出,党和国家是引领社会治理的强大力量,维护民族团结是我国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湖北省武汉市的许多社区创新动员和管理机制,丰富了社会治理实践。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李利通过分析社区居民共同情感和协同行为的产生逻辑、影响因素等指出,社区情感治理从基层党支部、属地空间、参与发展和网络社区等多个维度同时发力,有力推动了在社区层面建设各族居民守望相助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完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举措。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大华、云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尹训洋基于贵州省德江县新乡贤组织春晖社的调查认为,新乡贤参与社会治理具体表现在协助村务、带动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认同等方面,有助于实现乡村资源整合与村民再组织。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田敏以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车溪土家族村寨旅游开发实践为例指出,旅游开发是民族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村寨建设的有效路径,以村寨旅游开发促进社区建设是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晓春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认为民族文化产业对地方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