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大宗教研究院院长游斌:中国传统的智慧理念对于宗教对话有深刻意义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记者 蓝希峰 发布日期:2020-12-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中国宗教史上,利玛窦写作的《天主实义》,是在广泛地对四书五经的旁征博引中实现的;历代高僧,对于中国儒家的经典也写了系统的注释性作品;回儒或伊儒会通,是在融入中华文明中实现的。我们期望当代中国宗教的研究者也能成为这一伟大传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在11月23日举行的“比较经学高级读书班”上,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游斌作上述表示。

  游斌介绍,比较经学致力于以经典互读推动宗教对话,以对话达成文明间的深度学习和互鉴。它期望成为一种新思路,帮助各大宗教传统在对话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实现宗教间关系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大卫·福特,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罗明嘉(Miikka Ruokanen)等十余位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与了当天的活动。

  在2014至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比较经学与宗教间对话创新引智基地组织中国的儒学、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以及基督教的学者及信仰者代表,在不同宗教之间进行经典的互读互释,以跨宗教对话的方式进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中国的宗教对话能为当今全球宗教与文明对话提供有益的启发。”

  “在这样的对话实践中,我们日益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智慧理念对于宗教对话有深刻意义。”游斌说,第一个理念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出自《中庸》的哲学智慧,反映了文化多元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智者的深沉思考。所谓“并育”,不仅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存,而且指万物之间的互惠成长、彼此促进。体现在文明对话中,就是对话将为参与者带来创造性的转换。第二个理念是“修己安人”。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伦理原则,可以成为不同文明间对话时坚持的理想。它不把“修己”与“安人”割裂开来,而是将其视为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文明对话中的“己”与“人”是两个平等、并列的主体,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另一个的工具。“修己”是使自己得到巩固与提升,而“安人”则在于发展出主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将“修己安人”的理念用在文明交流互鉴之中,就意味着:对话是“修己”之途,“安人”是对话之果。对话不是自说自话,也不只是一种同异的比较,而是一种深度的互鉴。

《中国民族报》(2020年12月1日 0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