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0月29日电(鱼昊)一边屏息描金上色,一边直播整个作画过程,走进唐卡画师尕藏才让的画室,他正在直播画唐卡。“通过网上直播,客户可以看到画唐卡的进度,线上销售有了保障。”尕藏才让说。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勾勒优美线条。新华网发(张海麟摄)
“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在这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享誉国内外。”同仁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陈赟章表示,近年来,同仁市立足热贡艺术文化集聚、“非遗”资源底蕴深厚等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明确唐卡、堆绣、藏戏等为文化扶贫主导产业,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传帮带的方式收徒传艺,培养唐卡画师,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不仅把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还为画师和学徒带来经济效益,拓宽贫困家庭就业渠道,辐射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我主要从事热贡艺术中唐卡和雕塑的传承。”夏吾角是著名唐卡大师之一,他所在的隆务镇吾屯村,是热贡艺术的核心区,全村有90%以上的农户从事热贡艺术品的加工制作,基本上是“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
刚满20岁的斗拉正在为面前画布上的作品上颜色,每一笔下去,他都格外用心。他所在的热贡龙树画苑每年签约手艺人400余名,带动当地群众每年增收5万元至10万元。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收门徒”,贫困农牧民免费学习技艺的热潮涌动在金色谷地。每年,每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招收学徒50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每人招收30名、“热贡艺术”传承人每人招收20名,累计1万余名以农牧区未就业大学生、高中毕业青年为主的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如今,他们已成为或者正在成长为文化产业脱贫的带头人。
齐心协力绘画唐卡。新华网发(张海麟摄)
“同仁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8名。”陈赟章介绍,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拓展热贡艺术品销售市场。
随着同仁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唐卡画院经营范围也与时俱进,从以前单一的唐卡制作发展到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多个项目。通过产业转型发展打通产业链条,打造多元化、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集群,使热贡文化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更有效促进产业带动脱贫。
“如今,同仁市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木雕、石刻等五个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已有20多家颇具规模的画院,大小文化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黄南州委书记王振昌介绍,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引领,黄南州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0%用于产业扶贫,5年来,通过构建到县、到村、到户产业扶贫体系,大力发展各类特色优势扶贫产业,4.92万有能力的贫困人口有了产业增收项目,产业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完)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