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遗址:百年考古激发巨大民族自豪感
来源:新华网 记者王丁、桂娟、双瑞 发布日期:2020-09-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华社郑州9月8日电题:仰韶遗址:百年考古激发巨大民族自豪感

  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

  今年8月,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圣地”的仰韶村遗址,在时隔40年后再次启动发掘,为中外学界瞩目。

  7月15日拍摄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1921年仰韶村遗址第一次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

  仰韶村坐落在豫西渑池县一块黄土台地上,三面环水,抬头可见巍峨的韶山,故得名“仰韶”。与周边村庄相比,其最醒目的“地标”,是一座外观以当地出土陶器为原型的博物馆。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座老旧的小院,除了部分房屋坍塌,大致还保持过去的模样,100年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来此考察时就借住在这里。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观看展品(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父亲给我大姐讲过,有个外国人在家里住过,还邀请他去过北京。”房子的主人、79岁的村民王二保回忆。这位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因自己家庭与仰韶文化发现的些许关联而感到荣耀。

  走进仰韶文化博物馆,有一张安特生在仰韶村考察的老照片,照片上除安特生和助手外,还有两名本地人,其中一个就是王二保的父亲王兆祺。安特生在《黄土儿女》一书中记述,当时王家家境较好,有空余房屋,他先后借住了43天。

  1921年10月,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安特生与袁复礼等中国学者来到仰韶村。在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中,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了大批精美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拍摄展板(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专家学者经过研究论证,一致认定这里是中华民族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按照考古惯例,以首次发现地仰韶村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时值乱世动荡中的仰韶村迅速名扬天下,成为中外学术界向往的圣地。

  “‘仰韶文化’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名称,为探索中国史前文化开辟了广阔前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它证明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且富有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使所谓的“中国无石器时代”理论不攻自破,强烈冲击了“中华文明西来说”。

  仰韶文化博物馆里展出的展品“小口尖底瓶”(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现代考古学就此在中国正式发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迎来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科学揭秘时刻:殷墟、良渚、二里头、陶寺……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方面,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卓越成就。

  “考古学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让更多中国民众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解自己的民族、国家、文明如何走到今天,为今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解读考古的价值。

  仰韶文化博物馆里展出的展品“彩陶盆”(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100年来,现代考古学一次次以科学的调查发掘,系统地、完整地向世界揭示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深刻改变了国人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激发起中华民族巨大自豪感。仰韶,这一我国重要远古文化遗存、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闪烁永恒之光。

  参观者在仰韶文化博物馆内观看展品(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即将迎来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启动仰韶村遗址第4次考古发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刘海旺说。

  漫步仰韶村,记者看见,集遗址保护展示、考古体验、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仰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据了解,在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之际,这个别具意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向公众开放。(完)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