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常言“慈悲为怀”,经典里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那什么是慈悲呢?《大智度论》定义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给予快乐为慈,拔除痛苦即悲,因此慈悲的含义就简称为“与乐拔苦”。“大慈大悲”成为大乘佛教标志性的口号。在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中,观音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是“拔苦”的象征;而弥勒大肚能容,笑口常开,是“与乐”的代言者。观音和弥勒成为妇孺皆知、最具中国特色的两位菩萨。
在佛教信仰系统中,弥勒崇拜是最为古老的信仰形态之一,早在印度部派佛教时期就已出现关于未来佛弥勒的信仰。在崇拜谱系中,弥勒有着十分特殊的身份,既是会启龙华、当来下生为释迦如来唯一授记的未来佛,也是现今决疑解惑、说法度众的兜率天主。
一生补处佛陀接班人
每当我们走进寺院,首先看到的便是袒胸露腹、笑迎天下的弥勒佛。在佛教意义世界里,弥勒代表大慈,与象征大智的文殊、大行的普贤、大悲的观音、大愿的地藏合称为五大菩萨。所以,弥勒还有一个名称叫“慈氏菩萨”。《正法眼藏》说:“如来教门,大慈为本。”那么,弥勒为什么既是菩萨、又是佛呢?
依弥勒经典所载,弥勒出生于印度婆罗门家庭,后为佛的弟子,先佛入灭,上生兜率天,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所以称为弥勒菩萨。又因佛陀预言,当自己入灭后,弥勒将从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因其代释迦佛来度化大众,就被称为“一生补处菩萨”,是释迦佛亲口确定的接班人,即未来佛。因其届时在龙华树下成佛,故亦称弥勒佛。所以弥勒信仰包括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两种。上生信仰指的是弥勒入灭后往生兜率天以菩萨身说法的弥勒菩萨,而下生信仰是指弥勒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成就佛道、度化众生的弥勒佛。由此弥勒在造像上也有了两种形象:最初的弥勒多为头戴宝冠、身披璎珞的菩萨装,造型多是交脚坐像。弥勒菩萨像或双手结说法印,或作无畏印,以象征在兜率天说法的情景,这就是“天冠弥勒”。其功能主要表达说法决疑,历史上一些高僧如在学修及义理方面有疑惑,就发愿命终往生兜率天宫觐见弥勒菩萨,以解决疑难。还有弥勒思维像,其造型为一足下垂,另一足放在垂足的大腿上,一手支颐做思考状,另一只手则放在翘起的足上,神情悠闲自在。其后也出现了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的弥勒佛形象,中国的大佛造像有很多与弥勒有关,如浙江新昌大佛、河南浚县大佛、四川乐山大佛、宁夏须弥山大佛等。早期的弥勒佛形象严格按照佛经要求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制作,可以说是一种“金身弥勒”,从中看不到太多中国化的痕迹。
当来下生人间净土
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处于第四天,这里琼楼玉宇,金碧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被称为弥勒净土。经中说世人只要持戒行善,就可往生弥勒净土。进入弥勒净土不仅可以常闻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将来还能与弥勒菩萨一同下生世间,解脱成道。
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4000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是五十六亿年,其时他便下生人间成佛,度化世间众生。所以在弥勒信仰中,上生兜率天净土仅是手段,目的是最后能随弥勒下生人间,共同建设人间净土。所以弥勒净土的重心在于人间净土。发愿往生兜率,只为亲近弥勒菩萨,将来随同弥勒下生,净化人间。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所以弥勒净土可分为现在的兜率天净土与未来人间净土两部分。
未来人间净土是弥勒菩萨下生我们这个世界而成佛度众生,到那时大地平坦,山清水秀;政治清明,社会安宁;人民健康长寿,安居乐业;人人广学正法,善心向上,大家生活在一个健康长寿、繁荣富强、欢乐和平的环境里。可以说弥勒净土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结合,既有对现实的关怀,又有对未来的期待。
弥勒未来人间净土最触动人心之处,不是被动祈求,去等待弥勒给世人送一个光明幸福的世界来,而是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建造出一个清净庄严的大同盛世,才会感应弥勒下生人间。众生的努力成就是因,感得弥勒下生是果,相当于我们平时常说的“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弥勒未来人间净土的启示,在于告诉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布袋和尚:佛门微笑使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现在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上。随着弥勒下生信仰的逐渐流行,对弥勒形象的改造也在进行中,出现了化身形象,唐之前曾有傅大士、白衣弥勒等形象的出现。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开来,最终塑造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中国弥勒。
契此是五代时奉化的僧人,后来成为佛门公认的布袋和尚。在佛教典籍《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中皆有记载:“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服胺,蹙额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址。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见物则乞,至于酰醢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契此这一形象成为后世弥勒的蓝本,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形象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成为男女老幼都喜欢的样子。
中国人将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寺院的天王殿中,寓意深刻,让一切有缘人一入山门,首先见到的就是欢欢喜喜、笑脸相迎的弥勒,这是佛教建筑塑像的表法功能,期待你从此开启一个欢喜自在、知足常乐的人生。
大肚弥勒佛一反传统佛教中佛菩萨像的庄严神圣,更多体现着可亲可近的平民性格,构成一个心宽体胖、和谐可亲的人间弥勒形象。我们可以透过赞颂弥勒的诗偈与楹联来看看其生命启示。
一是大度宽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如何面对这些不如意呢?处世的智慧就是“常思一二,不想八九”。安时处顺,乐天知命,拥有这样的情怀,就会笑对生命中的任何风雨。
二是欢喜自在。“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弥勒手握布袋,表达着提起的是责任,放下的是烦恼;原谅他人就是放过自己,遇事不计较,凡事不比较,就是宽以待人,善待自己。生活中不和别人过不去,更不和自己过不去。弥勒的笑是开怀大笑,是超越了是非、人我、荣辱、得失的笑,展现的是乐观、真诚、豁达、和谐的内在气质。皤腹露肩,代表着福气满满;双耳垂肩,意蕴了长命富贵;笑口常开,体现着吉利喜气。尤其近世以来,出现的“五子戏弥勒”形象,更是表达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愿望。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演变就是一个不断为中国人所接受、所改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1932年,近代佛门领袖太虚大师出任浙江奉化雪窦寺方丈,首倡将雪窦山列入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寺为弥勒道场。1934年出版的《佛学辞典》曾记载:“近有主张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山时,建议重建中的雪窦寺,要增加一座有别于其他寺院的佛殿“弥勒宝殿”,以突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胜缘。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