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的敖鲁古雅
来源:中国民族报 鲁瑛 (鄂温克族) 发布日期:2020-08-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奔跑的驯鹿 刘丽平摄

  在内蒙古根河市最北部的大兴安岭林区,坐落着闻名遐迩的敖鲁古雅乡。“敖鲁古雅”为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乡,因河而得名,素有“中国驯鹿文化之乡”“桦树皮文化之乡”的美誉,也是我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使鹿鄂温克人的居住地。在这里,“撮罗子”、驯鹿、桦树皮等独特而具有魅力的民族符号,向世人讲述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300多年前,使鹿鄂温克人游猎迁徙至额尔古纳河流域,此后一直在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新中国成立后,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猎民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搬迁,一次是1965年从奇乾乡到敖鲁古雅乡(老敖乡),另一次是2003年,依托生态移民,从老敖乡搬迁到如今的根河市郊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新址。

  走进敖鲁古雅乡,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质装修为主,分6个展厅,展示了鄂温克使鹿部落的狩猎、桦树皮、萨满教、兽皮、驯鹿及北极圈文化。展览穿越了鄂温克族的历史长河,再现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在博物馆四周,一排排黑褐色的木质板房掩映在森林中,静谧安详。乌日娜的旅游商店就在其中。乌日娜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她家的旅游产品在敖乡颇有名气。乌日娜家的房子分上下两层,室内各种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一楼专门设有工艺品店,摆放着桦树皮等制成的各式手工艺品,以及民族服饰和中草药等。门前的草地上,是用帆布和木杆搭建的简易“撮罗子”,里面堆放着杂物。房屋旁边的地里,种着豆角、茄子、西红柿等各种蔬菜。

  在乌日娜的工艺品店里,性格开朗、为人热情的她向我们说起了当初开店的情形,“为了减少资金投入,我自己也学着做太阳花、烫桦树皮画等工艺品,常常忙得忘了吃饭,不过很开心。”如今,随着当地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乌日娜的工艺品店也火了起来。正说话间,一批游客涌进店内,乌日娜热情地打着招呼,熟练地介绍着每一件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游客们挑选了一些太阳花及其他特产,一边付款一边赞叹她的手艺精湛,乌日娜微笑的脸庞像一朵绽开了的太阳花。

  走出乌日娜家,一位有着高颧骨、浅褐色眼睛的鄂温克族老额尼(妈妈)恰好从门前悠闲地路过,她和乌日娜打了个招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鄂温克族同胞从过去的居无定所到现在的安居乐业,真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不过,因为驯鹿没法适应圈养的方式,部分鄂温克人又牵着驯鹿重返森林,重新“回归”传统的生活。目前敖鲁古雅鄂温克人还有驯鹿放牧点14个,分别以布冬霞、玛利亚·索等人的名字命名,分布在根河林业局、金河林业局和阿龙山林业局的施业区内。党和政府对这些放牧点非常照顾,陆续为他们发放了木屋宿营车、太阳能发电系统、移动电视接收设备等。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放牧点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牧民们的生活和收入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乌日娜的介绍对我们充满了诱惑,我们忍不住央求她开上越野车带我们进山去寻找放牧点。

  车子在密林深处穿行,洁白的云朵在瓦蓝色的天上游荡,白桦树的年轮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道路越走越窄,茂盛的树枝拍打着车窗,沿途可见离地3至4米高的“靠老宝”,这是牧民独有的树上仓库。乌日娜说,牧民是要不断迁徙的。驯鹿的主要食物是苔藓类植物,一个地方的苔藓吃完了,牧民就会搬到下一个放牧点。搬迁的时候,鄂温克人会在“靠老宝”内放进衣物、皮张、食品等,以备需要的时候来取。但他们的“靠老宝”永远不上锁,只防野兽而绝不防人。过路者、迷路者、遇险者、受伤者,不管是谁,只要需要,都可以登上梯子,到“靠老宝”里自取自用。取用之后,只要将来再把东西还回即可。即便不还,也没有人会抱怨谁一个字。鄂温克族牧民有句谚语:“人是不会背着家出门的。”“靠老宝”就是山林里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们的驿站。

  车子七拐八拐,大约在森林里穿行了3个多小时,远处隐约传来鹿铃声。一个飘着彩旗的白桦树架子映入眼帘,上面吊着一块木板,木板上写着醒目的大字:布冬霞部落。木牌下正是鄂温克族牧民传统的“撮罗子”。“撮罗子”圆形尖顶,一般用25根至30根落叶松杆搭起来,高约3米,直径4米左右,尖顶处留有的小孔,成了自然的烟囱。在过去,“撮罗子”夏天用桦树皮做围子,冬天盖上兽皮或毛毡,用以防雨御寒,现在则用帆布代替桦树皮。如今,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在放牧点已经不再住“撮罗子”了,而是住进了帐篷或者移动宿营车。在敖鲁古雅狩猎部落景区,原本简陋的“撮罗子”被改良成精致的供游客观赏和体验的旅游产品。

  一阵清脆悦耳的鹿铃声,吸引着我们循声而去。主人布冬霞被一群驯鹿簇拥着缓缓走来,金色的夕阳打在她的身上,泛着点点光斑,此时的布冬霞就像一位来自森林深处的女神。作为青年牧民代表,布冬霞率先随着老敖乡整体生态移民搬迁到了根河市近郊的新敖乡。之后,布冬霞夫妻又进入森林深处,开办起民俗家庭游项目。

  布冬霞拿起盐篓,抓起少量的盐挨个喂驯鹿。我们也学着她的样子,挎着篮子一把一把给驯鹿喂苔藓,感受着与驯鹿近距离交流的欣喜和美好,激动地与驯鹿合影留念。古老的鄂温克人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驯养了驯鹿,鄂温克语称驯鹿为“奥伦”。驯鹿体高个大,性情温顺,身体灵活,蹄瓣宽大,适合在林间和沼泽穿行,是运输猎物和搬家时最好的工具,被人们称为“森林之舟”。

  溪水、草原、森林、山冈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最适宜驯鹿生长,也成就了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鄂温克人离不开驯鹿,他们认为驯鹿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鄂温克人对待驯鹿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还对其百般呵护。

  在“布冬霞部落”,我们品尝了烤列巴、鹿奶以及纯天然的松籽和蓝莓汁,惬意地感受着使鹿鄂温克人古老的生活方式,体会那种融入大自然的快乐。

  黄昏,我们怀揣着对鄂温克族同胞的敬仰和祝福,走出了“布冬霞部落”。此时,晚霞像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留下使鹿鄂温克人脚印和炊烟的原始森林里任意挥洒,无拘无束。山风阵阵,森林里发出飒飒的响声,仿佛是使鹿鄂温克人牧养和歌舞汇成的美丽童话。

(编辑:张雪娥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华建筑文化
  • 美丽家园
  • 荷花绽泉城  民舞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