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信仰的现代诠释
来源:人民政协报 温金玉 发布日期:2020-04-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儒释道逐步发展成为三大主体部分。而在佛教文化中,菩萨信仰又成为中国民众精神信仰世界中的重要选项。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千百年来受百姓崇奉,信众感通,成就了四大名山千年不熄的香火,书写了中国名山圣地的信仰史。文殊菩萨,音译为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在佛教四大菩萨中主管智慧,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是诸佛之母

  佛教体系中文殊是以菩萨身示现的,以般若佛智来辅佐释迦法化人间。佛教中有“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的说法,文殊智慧即是般若法门。佛教名相“般若”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就是“智慧”的意思,代表了“法”之所在。佛陀正是因悟“法”而成就,所以文殊为诸佛之母,实际是将文殊与般若等同。但佛教中也有“一佛出世,万佛护持”的说法,所以文殊虽已成为觉者,却不居佛位,以菩萨身份来辅佐释迦佛。

  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里主司智慧,是佛智的代表和般若的化身。作为大乘法会上“智慧第一”的首席菩萨和“法王子”,文殊菩萨以“不二法门”来彰显大乘空宗的妙义,为众生开示净行法门,进入妙吉祥境界。智慧形态的文殊所突出的主要是认识到世界实相的“心灵感悟”与“精神解脱”。

  五台山乃文殊应化道场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早在东晋十六国时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中《菩萨住处品》中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此经把清凉山定为文殊师利所居之地,并有“一万菩萨绕清凉”的提法。从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广远。

  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场的缘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众的信仰、历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贵族的护持,成为汉、藏、满、蒙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所谓人闻五台山名,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此人超四果圣人,为近无上菩提者。敦煌文献《五台山圣境赞》中说“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销万劫灾。”五台山在佛教界所享有的崇高地位不只是因其“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主要是因其系弘扬般若法门的文殊菩萨之应化道场,在佛教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而使然。文殊菩萨,道证一真,德超十地,重于劝发菩提心,重于如实空性的发扬,表征着佛陀的真实本怀。五台山是清凉地、欢喜地,是菩提地、成就地。如《五台山歌》中唱道“高山万仞,五台罗列,文殊古道场。多少梵宇,多少琳宫,供养大法王。佛经万卷,牙鉴玉轴,满架尽琳琅。高僧头陀,水边林下,都是福田乡。还有那,层峦叠障,云起千般样。更不少,奇花异草,有色又有香。拍手哈哈,不知几生,修得住清凉。稽首文殊,不知几时,心地得清凉。”

  文殊信仰的现代意义

  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飞船上天,潜艇入海,人们乘坐着快速的高铁,畅游在5G的网络中,文殊信仰的现代意义何在?般若法门的存世价值何在?人生是有限的,但人类有一种以有限去追求无限的冲动。只要人类还有情感追求,就会超越有限肉体的存在去追寻人生无限的意义。因为人不仅需要认识和力量,而且还需要行动的准绳,需要一种衡量事物价值的尺度,需要一种价值观与精神家园。文殊法门正是佛法价值观的灵魂所在。佛教中的“法”,其概念就像中国的“道”一样,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它代表亘古永恒的真理、法则,其中佛教最重视的是如何解脱烦恼的“法”。如何解脱烦恼呢?那就是要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了悟了这一切,就可以放下自在,得到解脱。这个法就是缘起法,它认为世间一切,皆是随因缘而生,又随因缘而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有,因为有了光明,才有了黑暗,因为有了前进,才有了后退,有了有,才有无,这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是互相依存的。说它有,却没有自性,因为有了无才有了有。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的意义并不是说没有,而是说空的意义在于没有自性。比如说水,是氢和氧合成,没有氢和氧,就没有水,所以水没有它的自性,水是空的。所以有人说,佛教是空的哲学。这一思想就是要人看到生命的本质,不过是四大五蕴的组合,不要产生贪著之心。连生命都可以看开的人,还有什么看不开呢!如果认识到没有“烦恼”就不会有“快乐”,“烦恼即菩提”,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认识到世界普通的联系性,相互的成就,彼此的不分离,就会认知命运共同体,就会善待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份缘。这就是世人常说的“看破红尘”。所以信仰的目的就是要认识到生命的空性,烦恼的非原生性。佛陀的伟大在于他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谛,并不是他发明了真谛。佛不是神,他并不是宇宙的创造者,所以西方宗教学也把佛教称为“无神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是自然法则,有佛出世,是如此,无佛出世,还是如此。宋代禅师云盖智本曾有诗云:“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如如”。所谓“如来”的本意,就是宇宙万物本来那个样子。这就是佛学所追究的“实相”,所以也有人称佛教为智慧的宗教。

  文殊智慧强调自性觉悟,明白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种下的因就是收获的果,不能将责任推给外力。但如果欠缺正知正见,以为一切全凭佛菩萨的加持保佑,放弃自身的努力,和自己所应负的责任,那对佛陀创教本怀而言,便是一种变质与沦落。如此,佛教的重要性,不再是因为其义理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正知正见,去除贪嗔痴;而是因为可以有求必应、消灾祈福的咒术性格。此时,佛教已不再是以“法”为中心的清心寡欲,而是以“索求”为中心的信仰了。这绝非佛教原有的本质,也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佛教批评的“迷信”。作为一种宗教,佛教强调的是智慧的信仰,其信仰本质是开拓自己的智慧,并以这种智慧去处世为人,去清净无为地生活。如果有人说,信仰佛教可以求子得子,求财得财,免受一切灾苦,享尽人间快乐,那么这样的佛教并不是真正的佛教。佛教是以正智为核心,以解脱烦恼为目的的信仰。这样的智慧告诉我们,即使预见了所有的悲伤,但却依然愿意前往。

  认识文殊、理解文殊,不在于祈求保佑,有求必应,而在于启发自己的真实智慧,令我们过一种清净寡欲、无私无我、善待缘分、真诚相处的生活,使我们从生命的烦躁与痛苦中解脱出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清静安详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人民政协报》(2020年4月2日 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