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宗教的本土化,是世界各宗教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后要长期坚持的方向。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天主教中国化,按照《推进我国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2018—2022)》要求,从2019年5月开始,“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课题组”历时半年,先后到重庆、湖北、 四川、山东等14个省(区、市),走过了24个教区和教会,对中国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的中国化进行了深入考察和信息采集工作。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天主教的浸润与影响,本刊将陆续刊登各地中国化天主教堂建筑的图片和介绍。敬请关注。
龙宝天主堂 教堂建成于2019 年6 月,按照教堂建筑中国化精神设计,为融合中国南方古代建筑风格(飞檐、斗拱、灰瓦、灰砖等元素)与圣经文化(四大圣史、圣经中的动物、植物等元素)的现代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吸收汉阙形制,正立面五开间,辟三门,三门之门楣、柱脚皆以中式石雕装饰。教堂地址:重庆市万州区双河口街道槽房社区龙康路
大理天主堂 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落成于民国十九年(1930),集白族等民族的建筑风格与西方的建筑特色于一身。教堂坐东偏北朝西偏南,抬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上下屋檐用四跳偷心造斗拱挑檐,斗拱每间四垛,皆雕有瑞兽,檐角饰凤凰起翘。教堂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古城新民路6 号
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的历史
明末清初,西班牙耶稣会士沙勿略于1552年8月到广东上川岛。其时明朝实行海禁国策,外国人不准入内地,沙勿略只好待在岛上。上川岛与内陆不远,海防要求不得建高大和坚实的建筑物。沙勿略在众人帮助下以草木建一小堂,兼为礼拜和居所用。
传教士最初进入中国时,考虑的不是建什么样的教堂,而是如何立足中国。1582年,耶稣会士罗明坚、巴范济到达广东肇庆,被当地官员安排到东关天宁寺的一处住所,但旋即又不得不离开。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再抵达肇庆时,意外地获得政府许可修建传教居所和教堂。他们本来计划造一两层的西洋小楼,以别于当地的建筑物,但后来因资金不足,又担心中国人对这一建筑物起猜疑,就放弃了建两层的想法。建成后的教堂上方悬挂当地官员赐的“仙花寺”匾额,这算是该会在内陆建立的第一所会院兼祈祷所了。可以想见,这座建筑虽用材上与中国建筑无异,但外观还是令人耳目一新,显出“洋气”。
1589年8月底,利玛窦等到达广东韶州,在光孝寺附近购得地皮。为尽量不在中国人当中引起异议,这次他们的教堂按中国样式建造,且与百姓的房子一样只修一层。1599年到南京的耶稣会士郭居静购得民居一处,把它装置为教堂。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敬一堂,它当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最古老的中国式教堂,该堂在百年禁教时被没收并改作庙堂。敬一堂由耶稣会士潘国光营造,采取中国传统的庙宇样式,木料材质,位于上海老城东北角。
明末清初传教士再度入华后,他们居住的会院或所用教堂多为租借或购置的民居或庙宇,至于新建的教会建筑,有些是完全中式的,有些是完全西式的,有些是综合两者的。
如果说在明末清初天主教重新入华的前期,教堂建筑主动采纳中国样式,接纳中国建筑元素,融合中国风格,那么在由“礼仪之争”引发的百年禁教以及接着由不平等条约获得的传教特权这一漫长时期,这种教堂中国化的进程遭到了中断。这一时期,具有中国建筑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教堂寥寥无几。这一状态的改变,要到晚清,特别是义和团排外反教运动的前后。天主教的传教士们痛定思痛,决定寻找一条重新融入中国社会文化的道路。他们从教堂建筑艺术做起,开始建造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拥有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天主教堂。
建筑物通过周边环境、建筑群的布局、内外立面的造型、平面空间、内外装饰以及建材的色彩、质地、声光等多方面的综合,形成一门艺术。从中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济南地区、江南地区、闽东地区、广东地区的中国化教堂建筑中,可见教堂建筑艺术的中国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建筑部分和结构中。
教堂建筑群的大门或山门。中国传统建筑的八字形山门结构,门上的匾额及门框边的楹联,都是教堂建筑群最易借鉴和仿造的建筑类型。重庆壁山天主堂、铜罐驿天主堂、合隆天主堂等许多天主堂都如此构建山门。某些教会还会在山门上大做文章,把一些当地的风土人物,圣经故事以绘画或雕刻的形式表现其上,精美的如四川巴川天主堂。还有的教堂按中国建筑的格局要求,在教堂建筑群大门的对面构造影壁,济南教区的主教府就有此物。
教堂的正立面。教堂正立面是教会的“门面”,给人以第一印象,这一建筑结构一直是教堂建筑美学重点关注的部位。教堂正立面建筑艺术的中国化特征存在众多表达形式。一些正立面完全是当地民居的形式。如南充王家寨天主堂,一些是庙堂的形式,如苏州黎里天主堂。但最多的还是采用传统牌楼(有屋顶斗拱)或牌坊(无屋顶斗拱)的构造形式。以建筑的结构和作用而言,原为表彰功德的纪念性建筑物牌坊或牌楼,接近教堂正立面的形式,采用此类建筑造型的教堂正立面往往采用传统建筑的三间五座或三间三楼样式。还有一些教堂,即使它们的正立面是传统罗马式或哥特式,或混合类型的,也大多放弃西方传统教堂营造人物雕刻的方式,转而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额匾、楹联,以文字形式表达教会的信仰精神。
教堂的屋顶。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的外观形式,屋顶用的材料和型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中国建筑的大屋顶形制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攒尖顶等。用于教堂建筑的形制通常为歇山、悬山和硬山顶。歇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左右两坡以上的三角区域为山花。这种构造通常用于祠庙、寺观、衙署。悬山顶屋檐伸出山墙外,由正面的檩承托为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它与硬山顶的区别在于两侧山墙是否把檀头包住。中国化教堂建筑的屋顶一般以瓦覆盖,由于每个地方的瓦有每个地方的材质和制式,这就使教堂的中国化因此具有地域的特征。
教堂内部的支撑结构。具有中国化特征的教堂多采用砖木结构或纯粹的木结构。这使得教堂的内部结构,特别是教堂内上部的结构与西式教堂差别明显。传统教堂一般由中殿、侧廊和祭坛等几个部分组成,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可实现这一基本区隔。大多数木结构教堂露出它的抬梁或穿斗架构。一旦中国传统的梁柱架构对应了教会信仰空间的法则和要求,就能够很好地把中西文化、世俗与神圣融汇贯通。
教堂的天面。即使是具有中国化特征的教堂,内部空间结构多采用罗马式或哥特式,这样的空间结构具有某种精神表征,也合乎光学、声学、结构力学的严格要求。当教堂建筑要求较大的规模时,情况尤其如此,但一些体量适中的教堂建筑,其天面则运用中国传统的形式,或为平棋,平棋是施展绘画艺术的好地方;或为藻井,藻井的形制不同,同一个教堂可在正殿、侧廊设置数个藻井,以替代传统西式教堂的穹顶和圆拱。
教堂的钟楼。中国的塔楼形式多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达。这些塔楼很自然地对应教堂的钟楼功能,所以中国化教堂建筑的钟楼,无论是与教堂合体的还是与教堂分隔,一般均拥有一座或两座具有浓郁中国风情的钟楼。较典型的如贵阳北堂、云南茨中天主堂、四川会理天主堂、西藏盐井天主堂。
教堂的内外装饰。这是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最可施展中国内涵和传统技艺的地方,无论是教堂的梁柱、内外立面、天顶等都可施以绘画、雕刻、装饰。具中国化特征的教堂建筑装饰的图案各式各样,不但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常见形象,而且还出现道教的形象、佛教的形象,当然更多的是天主教传统的图案和饰物。中国化教堂随处可见中式纹样,如一些自然景观、花鸟植物,也有物件,如金刚杵、宝顶等,还可见万字纹、云纹等。当然,教堂中也常有西式纹样、花押字母、百合花徽等。在众多具有中国化特征的教堂建筑中,中西两种风格和形象的装饰构图交相辉映,收到相得益彰的美学效果。
教堂建筑群的结构布局。作为一个堂区或教区的礼教中心,教堂建筑往往不是独立的,还需要一些附属建筑来实施教会的行政、牧灵、教育、慈善功能,这样,教堂往往要与相关附属建筑合为一处。中国传统的合院形式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很好地实现堂区或教区的教务功能,且在民教关系紧张、匪患不断的时代还可增强安全性。中国建筑传统合院布局多样,在教堂合院式的布局中,有的把教堂设置在中轴或中心上,如四川牟礼天主堂、崇州天主堂、舒家湾天主堂,有的则将教堂置于合院的某侧。在江南地区,教堂建筑群落则具有园林的鲜明特征,最典型的当属苏州杨家桥天主堂建筑群。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很多中国化教堂建筑无论是在建筑物结构上,还是在装饰艺术上都融合了本地域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建筑手法,典型的如杨家桥教堂,它的正立面具苏派风格,运用“香山帮”手法,墙面砌砖,白浆勾缝,给人以淡远素朴的亲和感。屋脊采用清代苏南地区古建筑常用的大式黑活构造法。教堂外墙和屋顶采用苏州当地常见的粉墙黛瓦,内部以木结构支撑,它是江南地区建筑常用的结构形式。这样的典型代表还有贵阳南堂、大理天主堂、茨中天主堂、盐井天主堂,这些教堂建筑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细节上都融进了地域文化和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手法,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化教堂建筑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的现在和未来
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天主教教堂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占有重要地位。教堂建筑传入中国,既是宗教文化的传入,也是建筑文化的传入。教堂作为一种外来的建筑形式到了中国,自然受到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教堂的建筑者们很自然地把中国传统和民间的建筑样式或技艺带入到教堂建筑当中,利用中国建筑的传统材料营造教堂。
大概地说,中国教堂建筑艺术的样式、风格和规模与四种因素关系较大:一是教会的信仰精神和传统惯例,二是那个时代的建筑技术和材质,三是当地的文化艺术特征,四是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抛开前面三个因素不说,第四个因素就较能够说明中国教堂建筑艺术风格的变迁轨迹。
天主教在明末的再传入至由“礼仪之争”导致禁教时期,中国教会基本遵行利玛窦的“适应”策略,尽量避免教堂建筑的“洋气”特征,一般采用民居或中式建筑如庙堂的样式,能满足教会基本的弥撒礼仪和祈祷活动即可。在禁教期间,教务几乎停止,不可能再大兴教堂建筑土木,已有的教堂或充作他用,或被毁掉。中法1844年订立《黄埔条约》及其他不平等条约后,教会在通商口岸和内地置地建堂,西方样式的教堂建筑于是纷纷出现,建筑教堂的设计者或直接从西方来,或者直接复制某些欧洲古老教堂的建筑样式,广州石室教堂就是例子。至义和团反教运动高涨,教堂四处受敌,或完全被毁,或受严重破坏。事件后传教士终于意识到尊重当地文化习俗,融合中国建筑艺术风格,借鉴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法则,恢复利玛窦时期的传统做法才是光明大道。于是在中国西南地区或其他地区,具有中国风格的教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刚恒毅总主教1922年来华主持教务,大倡天主教艺术包括天主教建筑艺术中国化,开启天主教从组织制度到人才培养,再到艺术样式的中国化进程。教会建筑方面可见于云南大理天主堂、山西大同许堡天主堂等,当然还有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建筑群。这些中西合璧的教会建筑既是对天主教已有传统的丰富,也发扬光大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的教堂建筑艺术再次吹起了中国风。一些新建的教堂颇具视觉冲击力,既体现和实现了教堂的传统要求,又为教堂建筑树立了新的中国化榜样。在此仅以四处地方为例。
一处是太原教区及周边地区殿堂式的天主堂。这些教堂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形制,外廊内殿,琉璃瓦面,传统屋顶,内部装饰及彩画也都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和中国艺术的手法,这些教堂都悬挂匾额楹联,少见已往教堂的“洋气”。有些教堂还配以中式庭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内涵嵌入其中,让教堂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传统中国书院的作用。不但如此,他们还在教堂礼仪活动中大量采用具有中国风格的圣歌,一些礼仪活动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礼文化。这样一来,不但教堂建筑具有浓郁的中国风采,而且教堂的活动也有一派中国情调,让天主教的中国化达至内外兼修。
一处是万州教区的龙宝天主堂,该堂于2019年6月竣工。龙宝天主堂在正立面上大量容纳中式建筑的手法和样式,让人瞩目的钟楼采用传统阙楼建制,充分体现了传统天主堂的壮观和庄重。一处是2019年落成并举行开堂大典的福建闽东教区主教座堂,该主教座堂为现代建筑,它在设计上巧妙地揉合了天主教的教会形象与当地渔民文化,较好地利用了现代建筑艺术中的表意功能。
一处是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的教堂,该堂建成于20世纪初,以北京著名的天坛祈年殿为样,在观念上很好地贯通了天主教的“天”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教堂建筑在神学院其他建筑物的比衬下,在形象上同时表达了天主教的大公特征和本地特征。这一建筑群在形式上呈现的“天圆地方”,足可展示天主教文化与中国文化既区别又融贯的神学意象,堪当天主教中国化的可见形象。
随着天主教中国化的深入,中国教会在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必将划向深处。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在融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的同时,必定将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教堂建筑向整个世界,向天主教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魄力。可以相信,教堂建筑艺术的中国化,也必将为世界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贡献中国风格、中国智慧。
然而,就像天主教的中国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一样,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的中国化也必须久久为功。首先,具有中国化特征的教堂建筑在时间上不可谓不久远,在数量上不可谓不丰富,在形式上不可谓不多样,在地区分布上不可谓不广泛,因此对这些中国化教堂建筑艺术研究透、总结好,为未来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的深入开展,实在重要。其次,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的实践需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如何在教会内培养和储备一批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拥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学识,又深谙天主教建筑传统的人,是一件现在就得着手开展的事情。再次,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是一条精品化之路,教堂建筑的中国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拼接,为一时的需要仓促上马,而是一条艺术的融合之路,文化的汇通之途。
而以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现代化的看法观之,中国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及风格的现代化也是十分可取的。现代教堂建筑可以说始自1894年,那年巴黎蒙马尔特开始了运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教堂的先河,之后传遍欧美。现代建筑由于在材料、形制方面的自由度具有极强的表意和象征力度,我国的很多现代建筑,如北京的鸟巢、水立方,正是如此。
无论如何,“中国化”要体现的是一种具有中国情怀、中国气魄、中国智慧的品质,在这一点上,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融汇贯通、开拓创新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由此言之,教堂建筑艺术的中国化不可能是一个排他的、排外的行为,不是一种封闭自己、回到小家子气的立场。教堂建筑艺术的中国化不但要向天主教信众展示中国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文化,不但要向国人展示天主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意愿,还要向世界展示天主教在中国的特有气质和风度,展示天主教在中国当今社会文化中的文化形态。
(本文图片由天主教教堂建筑艺术中国化课题组提供)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