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
来源:中国民族报 中国民族报记者 吴艳 发布日期:2020-02-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金刚萨锤(18世纪)从其梵文名号看,代表空性、纯粹的知识。此尊像为银制,锤揲成型,体量较大,法相庄严。供奉于梵华楼一楼明间的扎什伦布寺供桌上,同另一尊弥勒菩萨分别供奉在主尊旃檀佛左右。根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此像或为七世班禅丹必尼玛进献给乾隆帝的。(故宫博物院藏)  石建杭摄

  大持金刚(18世纪,紫金琍玛)此尊头戴五叶冠,双手施金刚杵迦罗印,分持金刚铃、金刚杵,于胸前交叉,跏趺坐于莲座上。此造像是第二次紫金琍玛配方的作品,是扎什伦布寺特有技术,体现了藏传佛教艺术风格在清代的扎根、发展、结果。(故宫博物院藏) 吴艳摄

  文殊菩萨(11世纪,黄铜)文殊菩萨左手执乌巴拉花枝,右手施与愿印。造像胸肌和腹肌隆起明显,应为11世纪西藏西部工匠模仿克什米尔风格的作品。(扎什伦布寺藏) 吴艳摄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在故宫博物院举行,这也是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展览由故宫博物院、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扎什伦布寺联合主办,展期至2月29日。

  1713年,清朝康熙帝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赐五世班禅金册、金印,并确定了班禅在宗教上的崇高地位,自此历世班禅转世须报清朝册封成为定制。由于历世班禅与清朝中央政府关系密切,贡使不断,大量的册印、档案、 文物得以留存并见证了班禅的历史贡献和教法地位。而作为班禅驻锡地的扎什伦布寺,也与紫禁城有了深远渊源。

  “须弥福寿——当扎什伦布寺遇上紫禁城”展,引领人们走进历史深处,感悟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追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共生并进、交流融合的光辉历程。

  扎什伦布寺是后藏地区的代表性寺庙,也是重要的佛学中心、艺术中心和文化中心。扎什伦布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早期汉地以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古代佛教艺术珍品。其官属作坊扎什吉彩生产的扎什琍玛铜造像和大量仿尼泊尔风格及古代印度风格的作品,类型丰富,风格多样,技术精湛,曾对乾隆时期的宫廷造像产生过较大影响。

  同时,扎什伦布寺也是后藏地区重要的绘画中心之一,活跃于15世纪的著名艺术家勉拉顿珠曾长期驻锡扎什伦布寺,参与唐卡和壁画的创作并著书授徒,使扎什伦布寺成为藏区近代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勉唐画派的大本营。此次展览,扎什伦布寺提供了一批珍贵展品以展示其精彩的佛教文化与艺术风采。

  展览分为“从须弥福寿至紫禁城”“来自扎什伦布寺的艺术”“六世班禅的遗珍”及“和善吉祥”4个主题,前3个主题为文物专展,展示了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及扎什伦布寺的珍贵文物280件,包括藏传佛教文物、历代班禅大师与中央政府贡赐往来精品等。其中故宫文物203件,扎寺文物77件。

  这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首次举办以历代班禅及宫廷佛教艺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同时也是扎什伦布寺的文物第一次走出寺院,进入博物馆,面向公众,向世界展示历代班禅的事迹和扎什伦布寺的文化、艺术面貌和悠久的宗教传统。

  作为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灿烂过往和辉煌成就。“甲纳拉康”大经堂珍藏的历代皇帝册封班禅的金印金册、佛像敕文、皇家赠礼等文物,真实见证着当时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密切往来。

  明清以降,随着中央王朝与西藏关系的日益密切,藏传佛教逐渐在清皇室得以传播与弘扬。故宫恢弘的建筑群中原状分布着中正殿、雨花阁、香云亭、慈宁宫大佛堂等数十处藏传佛教殿堂,留存着数以万计的佛教造像、唐卡法器等藏传佛教文物精品。这些文物既有来自清宫造办处的精良制作,还有蒙藏等地区敬献皇室的珍贵作品,是满族、蒙古族、汉族和藏族等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晶。

  自明末至民国初年,历代班禅大师出则为国为民奔走,退则静修演法,著书立说,为佛教事业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贡献。此次展出的文物就是关于这段记忆最重要的见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报》(2020年2月11日 08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