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走着来时的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1-2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北京师范大学1959届地理系毕业生、新疆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高培莲,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学生上课。

在赴新疆的火车上,大家放声高歌。

1959年8月21日,分配到新疆的北师大毕业生到达哈密市尾亚火车站,在乘坐汽车前留影。

周容工作照。(本文图片均由孙韵提供)

  编者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60年前,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31名学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怀揣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质朴心愿,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事教育事业。

  初到新疆,一连串的困难接踵而至:漫天的风沙,艰苦的条件,还有与少数民族同事、学生语言交流上的不畅……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矢志不渝的热忱,这些青年教师终于在三尺讲台上站稳了脚跟。深藏在他们心底的,除了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还有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

  转眼间,一个甲子过去了。从曾经朝气蓬勃的青年,到如今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新疆大地。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扎根新疆,与各族师生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批教师扎根新疆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对新疆乃至全国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到新疆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浪潮中。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当时每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和追求。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大学毕业生非常重视。学生毕业前,周总理亲自给学生作报告,大家都受到了很大鼓舞。”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专家麻星甫说,从1959年开始,北师大的毕业生成批到边远地区,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的第二、第三志愿都是到边疆去。

  1959年,和所有希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绵薄之力的莘莘学子一样,北京师范大学当年的毕业生们,满怀激情,准备出发。“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在他们心中萦绕,但对于从未到过边疆的这些大学生来说,大西北无疑是陌生而新奇的。

  北师大1959届教育系毕业生、新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82岁的周容说:“我哥哥是学地质的,当时他跟着苏联专家到新疆工作过,他经常给我讲新疆,说那里的人们热情朴实,但老师少,让我有机会也到新疆工作。”

  在身边同学和哥哥的影响下,周容最终选择到新疆。但这个决定,她一开始并没有跟父母讲。“学校最终批准了我的申请后,我才告诉父母,要去新疆工作。”周容说。

  离别,在选择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1959年8月16日,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对未知前路的期许,分配到西北地区的41名北师大毕业生,踏上了西去的列车。

  从北京出发,经西安、陇西、兰州,与分配到宁夏、青海的10位同学分别后,剩下的31个人到达了当时的兰新铁路终点——哈密市尾亚站,此后换乘汽车,继续前行。大西北的轮廓,在他们心中逐渐清晰。

  “旅途虽然艰辛,但我们在沙漠里看到了海市蜃楼,大家都很高兴。”北师大1959届教育系毕业生、新疆昌吉学院退休副教授,85岁的华克倩回忆道。

  1959年8月24日,经过八天八夜漫长的旅程颠簸,31位来自6个专业的青年学子,抵达乌鲁木齐市。3天后,相关部门根据他们所学的专业和意愿,对他们进行了工作分配。

  当时的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昌吉师范学校、奇台县第一中学、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11家单位,成为这些毕业生的人生新起点。

  从这天开始,他们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扎根边疆

  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厚重人文底蕴的北京师范大学,始于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自建校以来,在李大钊、梁启超、鲁迅等众多名师先贤的弘文励教下,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这些投身边疆建设的毕业生,一来到新疆,就得到了重用。

  “因为我们是北师大毕业的,所以分的单位都还挺好。”1959届政教系毕业生、新疆师范大学退休教授,83岁的周清霖说。例如,周容分到乌鲁木齐第一师范学校,华克倩分到昌吉师范学校(当时正在筹建中)。

  带着母校务实、尚学的学风,这些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初登讲台,就表现出不俗的实力。他们自信,自己可以在教学上独当一面。“备课的时候,我一看课本,很简单。”回忆起刚工作的情形,周容说。

  这批大学生的表现,也得到了新疆教育厅的认可。据麻星甫介绍,上世纪80年代,北师大就毕业生质量做了一些调查,新疆教育厅的负责人表示:“北师大的毕业生来了,我们不用考察,可以直接派到教育岗位上。”

  尽管有了4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但初登讲台的他们,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太年轻,是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当时一些学生的年纪甚至比老师还大。此外,与少数民族同事、学生语言交流上的不畅,也增加了他们教学工作的难度。

  “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学生闹情绪,不愿意上学。”华克倩说,工作之初,她负责的幼师班,一开始有四五十个学生,后来只剩下30多个。为了让这些学生留下来,她开始家访,认真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说服学生接受教育。

  与工作中应接不暇的挑战并存的,还有对新疆艰苦生活的不适应。

  “我老家是南方的,刚来到这儿的确是不习惯,条件也很艰苦。”1959届历史系毕业生、84岁的马祖楷,是乌鲁木齐原三建中学退休高级教师,他说,尤其是冬天,非常难熬。

  困难接踵而至,但他们必须迎难而上。随着边疆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有为青年,来到新疆扎根耕耘。

  无悔选择

  82岁的陈永年,1961年毕业后在北师大数学系担任了3年多的教师。“我记得有一天,系主任找我谈话,说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刚成立不久,非常缺教师。”陈永年说,他毫不犹豫地就决定要到那里工作。

  到学校以后,陈永年开始负责培训教师。“手把手地教他们,试讲一遍不行,就来第二次,直到满意为止。”陈永年说。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这些渴望在事业上有所突破的教师,终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高考恢复以后,才是我们真正发挥正能量的时候。”马祖楷说,那时候,他辅导了近10年的高考,有一年带的高三班,学生高考平均成绩在乌鲁木齐排第二。

  术业有专攻,在跌跌撞撞的教育工作生涯中,他们在人生的中年终于找到新的方向。

  从事模糊数学研究的陈永年说:“当时搞研究,缺少资料,信息也闭塞。”即便如此,他依然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了一些成就。

  为了给本科生上好心理学课,看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周容主动给北师大心理学系主任彭飞写信,要求进修。很快,她就收到回信,如愿以偿。学成回到新疆后,她致力于不同民族的跨文化研究,并在儿童认知心理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她又发起成立了新疆心理学研究会。

  苦尽甘来,经过近半生的努力,这批教师恪守北师大“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勤恳耕耘,坚持“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信念,用一生,走着来时的路。

  恰同学少年

  2019年8月24日,对于北师大1959届毕业生来说,是重要的一天。60年前的今天,他们怀揣理想和抱负,踏上了新疆这片土地。如今,一个甲子过去了,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已是耄耋老人。

  在周容、周清霖、孙茂金、高培莲、陈永年的努力下,他们找到了8位至今依然在疆生活的1959届校友。

  白驹过隙,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双鬓。从青年到老年,从30多人到13个人,岁月虽然带走了青春年华,却带不走他们胸中的那一腔热血。

  “来了60年,我们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无愧于母校的培养。”周容说。

  “感恩母校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教导。”华克倩说,“我们在新疆生活得很幸福,也将无怨无悔地在这儿继续我们的老年生活。”

  回顾在新疆的60年,这些把信仰刻进骨血的教育工作者,以毕生的奉献,为这片他们眷恋的土地尽心尽力。他们用严谨的治学态度、质朴的人格魅力,在新疆这片热土开枝散叶,用一生的坚守,兑现着奉献新疆的承诺。他们像一棵棵胡杨树,默默伫立在西北边疆的大地上,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这片土地,也如一朵朵雪莲,静静绽放,不问归途。

  (文字根据纪录片《我从北京来 新疆一甲子》整理)

 

【导演手记】-------------

芬芳一生

 

  1959年8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师大教学》刊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教育战线的尖兵》一文。文中提到,在分配方案公布之后,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写上自己的志愿:内蒙古、青海、新疆、黑龙江……

  《我从北京来 新疆一甲子》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源于一次无意间的谈话。

  那是2019年7月的一天,我和之前的同事,也是本片策划人之一的李东晔通话时,她告诉我:她的母亲(本片主人公之一的周容),正和几位同学筹办北京师范大学1959届毕业生在新疆60年后的首次聚会。我们俩一拍即合,决定记录下这一难忘的瞬间。

  在征得周容的同意后,8月22日,我和同事们第一次对他们的故事有了了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来自教育系、历史系、地理系、中文系、政教系等6个专业的31位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新疆。他们跌宕起伏的一生,几乎见证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所有重要阶段。时代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短片已经无法承载。我们决定,由最初的1集扩充到4集。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我开始真正走进他们的60年峥嵘岁月。

  采访之初,我们把影片名字定为《芬芳一生》。因为,即便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在面对昔日的同学时,身上所散发出的如少年般的青春气质,仍然让人动容。

  8月24日聚会,中文系阿米娜含着眼泪看着周容说:“你怎么这么老了?”教育系华克倩握着政教系刘灵光的手说:“我们在路上还看到了幻海(海市蜃楼),是你告诉我什么是幻海。”他们齐声高唱只属于他们的歌曲《窝窝头》……一个个场景,让我们深受感动。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过4年名师先贤的教导,他们的学识和专业能力可见一斑。历史系毕业的马祖楷说,他在北师大附属中学实习时,学校就有意要留下他;周容在新疆发起成立了新疆心理学会;还有未曾在影片中出现的王宗国,曾五进五出克拉玛依魔鬼城,只为编写中学地理教材;远在阿勒泰地区中部福海县的郑思铨,虽然一生命运坎坷,但他仍然坚守在教育战线上。

  在周容写给同学会的致辞中,文末写道:“虽然我们已经是耄耋老人,但回顾一生,我们无悔和无愧于母校。”正是这样一句朴实又笃定的话,让作为晚辈的我,为之钦佩和敬仰。“先生”这个称呼,他们当之无愧。

  从决定拍摄到最终完成,我们有17位同事参与拍摄,并请求北京师范大学协助拍摄。剪辑期间,我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经过3个月时间的打磨,完成了这部4集50分钟的微纪录片。在剪辑接近结束时,片名也由《芬芳一生》变更为《我从北京来 新疆一甲子》。

  【作者系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编导】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