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竞技和文化相融,友谊和团结长存。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中,文化传承的力量绽放夺目光彩。无论是首次登场的精锐小将,还是久战赛场的实力老兵,他们都以拼搏之姿、奋进风采,为运动会增添了动人魅力,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让人们看到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民族武术赛场上的52岁年龄差
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开场音乐,参加民族武术男子传统二类拳决赛的选手们气宇轩昂地走入赛场。队列中,两位个头不高的“小孩哥”和一位胡须花白的老爷爷,一出场就引起全场观众的关注。
来自宁夏队的12岁男孩马丁浩瑜,是本场比赛中年纪最小的选手,也是宁夏武术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小身板蕴藏大能量,他表演的一招一式有模有样,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在这里比赛也是给我一个成长机会。”马丁浩瑜说。
贵州队选手韦君安今年14岁,却已有7年武术功底。与马丁浩瑜一样,他选择一套“翻子拳”亮相赛场。
止戈为武。武术,又称为“中国武术”“民族武术”“中国功夫”等,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中孕育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和为贵、追求和平的和合之道。
如果说两位小选手象征着民族武术的“未来可期”,64岁的青海队选手马泰鑫,则亲眼见证了民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马泰鑫是青海省西宁市孔门拳非遗传承人,习武长达50年,也是青海代表团中年纪最大的参赛选手。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尽管各民族的武术有所不同,但它让大家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交流切磋。”马泰鑫说。赛场上,不只有名次的激烈角逐,各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在观众们的欢呼声中变得具象化。
正如马泰鑫所言:“中华武术文化有人接力,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蹴球赛场上的新老面孔
瞄准角度,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看似平静的蹴球赛场内实则“暗流涌动”。红蓝两色的实心塑料球不断滚动、撞击,选手们目不转睛地观察赛场情况,思考下一轮的对策。
作为江西代表团蹴球项目年龄最小的选手,15岁的兰道诚脸庞稚嫩,却沉着应赛。今年是他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蹴球,也叫“挫球”或“挫石球”,是我国一项十分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和斯诺克一样,蹴球运动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蹴球运动中来。
江西蹴球队教练胡永明介绍,兰道诚原来是队里的陪练,参加训练已有一年多。“蹴球是一项讲究技术、策略和心理的运动,选手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有丰富的赛事锻炼和经验积累。”胡永明希望小队员能抓住这次运动会的机会,赛出水平,锻炼能力。
除了新面孔的加入,还有很多老面孔也来了。
重庆队的罗荣和杜顺臣,是被很多人称为“海尔兄弟”的默契搭档。今年是他们第五次参加运动会,与很多队的队员都相互认识。
“运动会上,我们是好搭档,也是好兄弟。”罗荣说,今年他们继续搭档参加双蹴比赛,作为上一届运动会该项目的一等奖获得者,他们蓄势待发,对卫冕充满期待。
另一位运动会的老面孔是福建队选手李圣辉。“三届元老”的他,在上届运动会获得男女混双一等奖、男双二等奖。
今年,经验丰富的李圣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福建蹴球队助教,负责带领年轻队员进行训练和比赛。他认为,随着蹴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新人加入进来,这需要老队员更多地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三亚这场体育盛会,让来自各民族的新老面孔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未来,将有更多老面孔转换成为助教、教练、领队等新身份,继续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大道上发光发热。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展示中华文化的大舞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汇聚八方体育人,必将持续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新的篇章!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