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波(右二)到牧民家了解情况。袁东波供图
在四川藏区草原,有一种“怪病”长期困扰着当地牧民,患病者器官萎缩坏死,身心极其痛苦,这正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包虫病。因对人体造成极大伤害而难以医治,包虫病又被称作“虫癌”。
包虫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狗是包虫病传播的重要源头,狗排出虫卵,污染草场和水源等生活环境,人、牛、羊和啮齿类等动物因误食被虫卵污染的水和草等而感染上包虫病,成为棘球绦虫寄生的中间宿主。被感染牛羊的内脏未经处理被狗摄食,导致狗再被感染,从而形成了包虫病传播的循环链。因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包虫病高发于草原牧区,很多牧民家庭长期遭受包虫病的威胁和折磨,包虫病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也制约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保障牧区群众的健康,2016年10月24日,农业部等12部委联合发布《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建立完善重点寄生虫病监测体系,基本控制包虫病流行。
对于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兽医师袁东波来说,这项任务十分庞杂而艰巨:一方面,要破解包虫病的治疗难题;另一方面,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在各个关口预防寄生虫侵犯。
2016年以来,袁东波走遍石渠、色达、红原、若尔盖等30余个疫区县,创建畜间防控“石渠模式”,在高原藏区大力推广。实现四川省包虫病防治“六大”突破,家畜感染率逐年下降,有力遏制了疫情的流行。
健康教育,阻断传播链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的包虫病主要疫区,而石渠县又是其中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2018年当地患病率仍高达12.09%,相当于大约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患包虫病。石渠县包虫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犬只数量多,而且存在大量流浪狗。感染了包虫的犬就像一台“病毒制造机”,不断地向外界“生产”寄生虫的虫卵。虫卵从狗体内排出后,会污染牧场、水源等自然环境及羊毛等畜产品。
“包虫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牛羊等家畜以及犬,应重点从动物源头抓起,做好家畜包虫病监测、免疫以及驱虫、病变家畜内脏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袁东波说,“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注意个人卫生,和家畜、狗接触后洗手,狗拴养,将犬粪无害化处理,不喝没有烧开的水等等。抓好这两个环节,包虫病防控才能取得突破。否则只靠医生治疗患者,治了一批,又来一批,仍然是恶性循环。”
2016年以来,四川省动物疫控中心招募全省兽医志愿者们组成了动物包虫病防治专家服务队,前往石渠扎溪卡大草原,走进村户院落,耐心地给牧民们普及包虫病知识,讲解犬与包虫病的关系。专家们还手把手教导牧民们如何预防包虫病,如何无害化处理犬粪及牛羊病变脏器,如何给狗投喂驱虫药,如何科学饲养及规范管理犬只等。
“对于疾控中心来说,我们的工作使命是让老百姓知道包虫病,感受到威胁,并采取行动。”袁东波说,但由于肉眼看不到包虫,当地的老百姓起初根本不相信狗身上有什么包虫,健康教育开展十分困难。
为此,袁东波和同事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开设专题教育课,向学生发放宣传读物,教学《包虫病防治儿歌》,在电视台播放《格桑花开》宣传片等,千方百计普及防治知识,增强群众健康意识。他们还设计了一套“洗手操”,把卫生防疫知识以简单明了、易学易懂的方式编排出来,并在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孩子学会防治知识之后,又把这些知识带给家人。
令袁东波感到高兴的是,几年下来,这些举措对牧民的健康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生产生活习惯。”袁东波说,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对有力控制包虫病传染源、阻断传播链,保护易感人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久久为功,消灭传染源
“犬只传播是包虫病传播最危险的环节,犬驱虫是包虫病源头防治的根本举措。”袁东波说,然而生活在草原上的犬只,具有很强的警惕性,一般不接受陌生人投喂的药片,而且犬只也十分聪明,很快就会熟悉药片的气味而不愿继续服药。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袁东波多次前往牧民家中,克服语言不通和牧民不理解、不支持等困难,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将投喂技巧和方法手把手地教给当地群众。
经过3年的坚持,当地家家户户都明白了犬只定期有效驱虫的重要性,还确定每月10日作为犬只定期“驱虫日”。一到那天,大家都会相互提醒督促,主动给犬只投喂驱虫药。
在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推动和支持下,当地的犬只管理也更加科学规范。2016年5月,甘孜州政府颁布《甘孜藏族自治州犬只规范管理办法》,明确不同条件下犬只饲养数量,还规定在州内实施犬只强制驱虫及免疫制度。石渠县还在全国率先开发使用包虫病犬只管理系统和电子芯片项圈,实现犬只“身份”管理。
“防治包虫病,需要久久为功。”袁东波说,截至目前,四川省已累计完成犬驱虫达1000万余只(次)。包虫病传染源一步步被消灭,疫情一天天得到控制。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袁东波倍感欣慰:“不管防治工作多么艰辛和困难,都是值得的。”
赤诚丹心,育优秀人才
为解决高原藏区防治能力薄弱、群众防治知识掌握少等问题。袁东波想尽办法、竭尽所能,将其所学所会无私地奉献给雪域高原。
刚到石渠时,在国内外尚无牦牛免疫数据的条件下,为保护藏区牦牛健康,袁东波在色须镇红旗一村、二村搞起免疫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大量工作,实验最终获得成功,并在全国其它包虫病疫区得到同步验证,给藏区牦牛养殖带来了新的希望。
包虫病防治仅靠外来的卫生防疫专家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人才。袁东波动员当地兽医人员到成都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培育师资力量,学成后回去教更多的人。近年来,一大批学员已经成长为当地的技术骨干,进一步解决了防治人才匮乏的问题。
3年来,四川省累计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开展大众宣传活动12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群众防治知识普及率从过去的30%—50%提升到85%以上,防治支持度达98%以上。
在石渠县驻守的3年里,袁东波行程5万余公里,一次次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诸多身体不适,然后继续一趟趟行走在雪域高原。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地干这项工作,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长期坚守下去?袁东波说:“这是对藏区同胞的一份责任和深情,图的就是一个问心无愧,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初心。”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