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凤岭北社区居民正在学习民族刺绣。 姜雯媛摄
蓝连青一家。 姜雯媛摄
中华中路社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南宁市民宗委供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是一座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城市,居住着汉、壮、瑶、苗等52个民族。截至2018年底,南宁市少数民族人口440.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58%。近年来,南宁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2016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称号的基础上,南宁市稳扎稳打、巩固提升,持续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强化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以基层为主阵地,落实“三帮扶、三体系、三载体”工作思路,实现了创建工作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三帮扶”,让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帮扶”,即帮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帮扶民族乡完善基础设施,帮扶民贸民品生产企业壮大发展。
南宁市以精准脱贫攻坚行动为契机,着力于改善民生,通过搭建各种有效载体,全方位为群众服务,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18年,南宁实现10.56万人脱贫、104个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由年初的21.80万减至年末的11.22万,贫困村由年初的216个减至年末的112个,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末的5.02%降至2018年末的2.57%。
南宁市积极开展民族乡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市财政安排2亿多元,用于马山县古寨瑶族乡、里当瑶族乡和上林县镇圩瑶族乡3个民族乡实施村屯道路、饮水工程、水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300多个项目。 2014年以来,古寨瑶族乡在自治区下拨的民族乡建设项目经费基础上,整合各项配套资金共计2500多万元,实施了古寨街道瑶族特色风貌改造项目,建设了古寨瑶族乡民族文化展示馆,完善了公共基础设施,瑶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以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金银花、百香果、贵妃鸡等生态特色种植养殖业。全乡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干花150多吨,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
古寨瑶族乡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结合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全力推进“产业+旅游”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模式。本立村古朗屯原来是古寨瑶族乡的一个贫困村,如今,漫山遍野的金银花让当地群众实现了“有金银可花”。
“扶贫工作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我们结合古朗屯的特点,依托金银花产业,积极探索农旅结合新模式。目前,乡里已经连续举办7届金银花节,每年吸引近3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旅游收入200多万元。”古寨瑶族乡党委书记覃庆华介绍,古朗屯还成立了古朗瑶乡金银花合作社,带动40户187人实现脱贫致富。
村民潘国臣是金银花种植带头人。“2009年,我种植金银花的纯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年纯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潘国臣说,他还经营着具有瑶乡特色的农家乐,“每年举办的金银花节提高了这里的知名度,有时候还会有外国游客过来。我这个农家乐还能从网上订房呢。”
古寨瑶族乡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教育引领作用,推出“新时代流动夜校”,宣讲政策、农业技能、创业技能等三大类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内容。南宁市各民族乡还积极推动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劳务输出。里当瑶族乡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积极引导群众转变就业观念,鼓励通过外出创业、务工和就近经商等方式实现就业。镇圩瑶族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我在排红村排岜庄驻村一年多,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民风淳朴,群众对政府的各项工作支持度高、参与度也高。大家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号召,各项工作都能够有效推进。” 南宁市民宗委驻镇圩瑶族乡排红村第一书记农权乾说,在这里,大家互相帮扶,民族团结氛围浓厚。村里经常举办青少年学习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韦兰尊是一位退休教师,也是排岜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他指着自己制作的活动图册给记者介绍:“庄里经常组织青少年座谈会、经典诵读会、中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我们想通过这些活动告诉大家,哪个家庭有人埋头读书,哪个家庭离脱贫致富就不远了。”
各民族乡全力发展教育事业,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完备、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均衡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在帮扶民贸民品生产企业发展方面也下足了力气。最近3年,南宁市有48家生产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106家民族贸易企业共获中央财政贴息3.09亿元;民族医药、民族针纺织等特色产业逐步发展,直接安排就业人员2万人以上,民贸民品工作跃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南宁锦虹棉纺公司是一家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用于少数民族服装纺织的花线、白棉布、色布三大类民族特需产品。“我们公司少数民族员工占总人数的72.3%,各族职工相处得像一家人。平时,我们注重培养、培训少数民族员工,使其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员工融入企业并成为具有强烈主人翁意识的优秀员工。”公司党委副书记刘新群介绍,公司副总经理农东、厂长助理曾秀珠等都是从一线工作人员升任到管理层的优秀少数民族员工代表。
曾秀珠说:“我已经在这里工作20年了。2005年,我在公司入了党。我对公司给的各项待遇很满意,还介绍了几个同乡来这里工作。”
锦虹棉纺公司不仅给员工提供工作餐和餐饮补贴、免费公寓等生活和工作上的便利,还关心关爱各族员工,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及时协助解决员工的困难。近3年来,锦虹棉纺公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员工收入增幅保持在11.8%左右。公司还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在民族地区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体系”,让民族事务管理服务创新发展
“三体系”,即建立“13456”南宁模式民族事务服务体系,构建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体系,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考核评比命名体系。
通过开展民族团结“五比五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在上林县镇圩瑶族乡排红村排岜庄,瑶族特色民居林立。如今,民族团结已经成为这里的名片。排岜庄的蓝连青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好媳妇,她的家庭由壮、瑶、汉3个民族组成,全家20多口人互敬互爱,其乐融融。蓝连青悉心照顾家中老人,从服药按摩到生活起居,十几年如一日。她的家庭曾先后荣获广西“最美家庭”称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今年,蓝连青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
蓝连青和丈夫的结合始于山歌。她和丈夫卢成是同学,在学习山歌时相知相爱。1997年,卢成和几个同村的小伙伴组建了瑶山歌艺术团,艺术团成员最多时有42人。“我的小孙子两岁半就学唱山歌登台演出了,奶奶腿脚不便,但103岁时还坐在轮椅上参与了演出。”卢成说,艺术团成立之初经费有限,蓝连青就主动承担起为艺术团制作和修补服装的工作以及一些幕后工作。她和丈夫一起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瑶山歌,进行再创作、再提升,使山歌的曲调唱腔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山歌以瑶话和壮话为主,最初的山歌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福,现在我们把歌词改编成反映本地风土民情、宣传党的政策的内容,跟大家的生活更贴近了。我们想把瑶族文化以山歌的形式唱出来、传出去。”蓝连青说。
在蓝连青夫妇的带领下,瑶山歌艺术团多次获得国际、国家和自治区各级各类奖项。
南宁市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抓手,积极弘扬民族节庆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活动。镇圩瑶族乡现有瑶山歌艺术团等农民业余文艺团体5个,业余演员300多名,创作了许多民族文化精品节目。古寨瑶族乡积极发挥非遗传承人、乡土文化人才的作用,打造了《打榔》等十多个精品曲目。古寨社区农民剧团的打榔表演别具特色,曾多次受邀赴北京、上海等地表演。
开展民族团结“五比五争”活动以来,南宁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民族团结模范,其中模范集体3150个、模范个人3670名、模范家庭2830个。通过培育和树立示范典型,全市上下形成了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李斌是创建活动模范个人,曾在马山县加方乡琴让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我驻村工作结束时,村里长者说的一句‘书记,常回家看看’让我特别感动。”李斌说,“各民族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心和心之间的交流。我现在在邕宁区工作,面对的大多是乡镇合作社的纳税人。刚开始我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但我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跟当地群众沟通,现在已经可以用方言把政策和流程给当地群众介绍清楚。这不仅让我工作更顺畅,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
南宁税务系统的干部职工中,有汉、壮、布依、朝鲜、傣等15个民族。在南宁市国税局,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实、载体新,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塑造了“绣球妹”“老友叔”等卡通形象开展税收宣传,开通“老友说税”网络直播,通过挂横幅、出板报、制作宣传栏和LED屏展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在创建工作中成果颇丰。南宁市国税局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自治区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南宁税务系统11个基层单位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五比五争”活动模范单位,13个家庭荣获模范家庭称号,3人荣获模范个人称号,7个部门获民族团结流动红旗,22人被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岗。
南宁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坚持以基层为主阵地,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展工作,建设特色鲜明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13456”立体服务平台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救助、食品供应等六大服务。覆盖全市的少数民族服务网络体系累计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服务10.88万人次,解决住(租)房问题6.25万人次,技能培训20.92万人次,提供法律咨询2.29万人次,解决近5.14万名随迁子女入学问题。
南宁市建立了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体系,在市、县(区)均成立应急指挥部,建立了民族工作信息员、民族关系协调员和民族工作专家顾问三支队伍,在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宁市通过全方位服务,让来邕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3456”
立体服务平台
● 成立1个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统筹推进1个市级技能培训基地。
● 构建市、区、社区三级民族工作服务网络体系,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 建立完善工作准则、队伍建设、结对帮扶、法律援助4项基本服务制度。
● 成立民族工作干部骨干服务队伍,社区“民族之家”服务队伍,少数民族联谊会会员服务队伍,民族工作信息员、民族关系协调员和民族工作专家顾问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
● 整合推进外来经商就业、住房租赁、子女入学、法律援助、困难救助、食品供应等6项服务。
“五比五争”活动
● 比稳定发展,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区)、模范乡(镇、街道);
● 比重视支持,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企业);
● 比团结和谐,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社区);
● 比文明守法,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家庭;
● 比互助友爱,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三载体”,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好发展
三载体,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壮汉双语推广普及活动。
南宁市依托“三载体”,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搭建服务平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有效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南宁市凤岭北社区的民族之家里设置了民族书屋、民族书画室和培训学习室等服务功能室;布置了民族服饰、民族文化用品、生产用具等展示板块。社区居委会主任陆彦如说:“民族之家每个季度开展两期活动,既有民族刺绣、制作绣球等民族传统工艺技艺的技能培训,也有以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宣讲为内容的民族团结大讲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创业分享会等,居民参与度很高。生活在社区的20个民族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据了解,凤岭北社区还组建了社区艺术团、山水美艺术团、妙舞俏佳人队等15支民族文艺团体,参与群众有300多人。社区的文艺团体每年都围绕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民族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既丰富了居民生活,又弘扬了民族文化。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作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载体,将民族团结宣传扩展为贯穿全年、覆盖全面的常态化活动。在今年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期间,全市200多个社区通过展板、LED屏以及现代化传媒手段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还在社区、学校、乡村等地举办了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五象湖社区、蟠龙社区、玉龙社区等社区组织群众开展民俗文化及民俗体育竞技体验活动,在学校开展“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等。
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居住着汉、壮、维吾尔、回、瑶、水等19个民族的群众,每到端午、中秋、古尔邦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各民族群众一起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在今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活动期间,社区各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高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社区居委会主任谢华娟指着活动当天拍摄的百人大合唱照片说:“这是在高处拍的全景照片,我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这里面每一个人都在笑,大家都很开心。”这张照片在南宁市“和谐壮乡三月三·民族团结美起来”手机随手拍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了最佳人气奖。南宁市借助新媒介传播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主题网络宣传活动,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宣传人文化、大众化 、实体化发展。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壮汉双语教学,促进民族教育蓬勃发展。自2013年5月颁布《南宁市壮文社会使用管理办法》以来,进一步修订《南宁市民族教育条例》,不断加大民族教育投入。率先在广西设立市本级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2018年以来累计下达资金约3.26亿元,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进学校大门就能看到民族传统特色游戏区和阅读区,教学楼旁是微型民族中草药园,民族文化元素遍布校园。“中草药园里有两面针、过江龙、扶芳藤等30多种中草药,我们有专门的民族医药课,在这里带领孩子们认识中草药及其基本用法。”副校长曾东玲介绍。
学校还设置了民族教育展示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等,让学生们更多地学习与体验民族文化。“每周三下午,学校都会开展多元文化体验拓展课,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兴趣班,比如民族中草药班、壮语班、传统手工艺班、古琴班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校教导主任刘宁说,结合南宁市壮汉双语推广普及活动,学校将壮语运用到数学、语文、美术、体育等各学科的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
说起这些课程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曾东玲说:“文化的浸润会体现在孩子们的谈吐举止中,我们的孩子会更加自信。”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南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南宁市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宁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学生的心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