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并不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大县,但这并不妨碍这座浙北小城浇灌出一朵朵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对于长兴县李家巷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李家巷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家。李家巷小学自2005年开始接受流动少数民族学生,目前有来自苗、布依、彝、壮、回等13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108人,也是全县少数民族学生最多的学校。
“我们以‘天下一家亲, 同爱助成长’的教育理念,守护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各族‘小花朵’们。”李家巷小学校长张志国说。
文化润心
“我喜欢这里,这里有我家乡的味道,并且我也知道了其他民族也有这么漂亮的衣服。”苗族学生杨朵如今已经是李家巷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从初来乍到的惶恐陌生,到现如今的快乐学习,杨朵觉得,是教室里的“民族文化角”给了她最初的温暖,这里也成为她最喜欢的地方之一。
以文化人,如春雨潜润。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李家巷小学设立了民族文化展示角,按不同主题,展示我国各民族的服饰衣着、生活器具等;设立民族文化展示长廊,将我国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介绍做成宣传展板,摆放在教学楼走廊上,让师生们了解各民族的区域分布、习俗特点;建设民族交流拓展馆,设立民族文化展示区、学生活动区、“湖州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等。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民族常识课,建立葫芦丝器乐社、民族合唱团、多彩舞蹈队等民族艺术队,为各族学生搭起了增进了解、自信成长的桥梁。
活动联情
李家巷小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是随父母务工而告别家乡的。相比起地域上的陌生,学生们心理上的落差更让教师们关注。
“到这里就读的孩子,通常很快就能适应气候、饮食上的差异,但往往有较长一段时间存在话少、和其他同学交流少、课上表现沉默等现象。心理上的陌生,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和心思去消弭。”李家巷小学副校长李梅表示。
为此,李家巷小学创新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载体:成立“益家亲”社团,少数民族孩子与当地孩子共同参与,并邀请家长参加阅读分享会、亲子合作绘画等活动;举办“别样开学季”活动,组织学生们穿上盛装,提上灯笼,写上祝福,欢迎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新同学加入学校大家庭;举办“多彩运动会”,设立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游戏,让各族孩子与家长同玩同乐;组织“最炫美食节”,由各民族学生带来各种特色食物,大家一起体验舌尖上的民族风情;设立“文化传统日”,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分别举办猜灯谜、包粽子、划龙舟、品月饼等活动,让各族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我家惹(彝族对男孩儿的称呼)在这里很快乐。刚来的时候,我还怕他认生、不习惯。但这里的老师们都很用心,他很快就交上好朋友了,我很高兴。”一名彝族学生家长由衷地表示。
以爱育人
由于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父母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的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存在杂事多、困难多、家长陪伴少等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动少数民族学生家长投入到学校教育中来,通过家校互动,让每一名少数民族孩子跟得上、不掉队,也成为李家巷小学教师们关注的重大“课题”。
“从2005年接收少数民族学生开始,我们便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学习成绩不掉队、素质发展不掉队、同学交往不掉队。”张志国说。现在,这个“课题”已经有了初步答案。
李家巷小学通过建设“三扇门”,有效引导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家校双方通过紧密结合,为孩子们共同撑起快乐成长的蓝天。
推开家门,教学走亲。学校每季度组织老师上门家访,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开辟“家访论坛”, 与家长交流教育的新路径和新对策。
打开心门,增进了解。学校每个学期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小故事评选活动,让孩子们上台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自己的所思所想,让老师和家长进一步认识孩子、了解孩子。
探索窍门,共享经验。学校组织老师、家长、学生齐聚一堂,亮出自己的观念,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孩子进步的好方法。
孩子在学校快乐健康成长,家长们便能安心奋斗。如今,在长兴,少数民族群众已经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打造高水平小康社会县域典范的重要力量。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