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中国丝路考古为东西文明交流“探古论今”
来源:新华网 记者桂娟、韩朝阳 发布日期:2019-09-0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撒马尔罕壁画所见中国绘画元素、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与东非柱墓……一个个新奇有趣的研究呈现了近年来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的新发现、新思考。

  “21世纪初至现在,学者们对丝绸之路考古从遗物到遗迹、从个案到全体、从世俗到宗教、从国内到国外展开了全方位研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冉万里在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上总结丝绸之路考古成果时说。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新思考正是现阶段丝绸之路考古成果“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现。

  丝绸之路考古正走出国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请进来’为主,经21世纪前十年‘请进来’和‘走出去’并行,近十年则以‘走出去’为突出特点,丝绸之路考古取得的成果非常耀眼。”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率先组队赴丝绸之路沿线的乌兹别克斯坦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相当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大型城址——明铁佩城址。

  2018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沙特国家考古中心组织的中沙联合考古队,分两次对红海之滨的港口遗址——沙特塞林港遗址进行为期50天的调查与发掘。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保存尚好的建筑遗址和墓葬遗迹,出土了波斯釉陶、阿拉伯陶器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瓷片等,证实了古代中国与红海地区有着密切的海上交往。

  “在研究范围上,学者们不再受张骞开通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束缚,从狭义的丝绸之路考古向广义的丝绸之路考古转变。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和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冉万里说。

  近20年来,丝绸之路考古亮点频现,“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是丝绸之路考古服务国家战略的充分体现;从关注遗物转向区域性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通过科学分析,揭示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对话、交流、融合之路,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争取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话语权奠定基础。

(新华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