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要通过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这一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一
当前,世界发展需要新的动力,而新动力源自开放的互联互通,不在于封闭的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致辞中也多次强调“开放”和“互联互通”,从首届峰会提出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应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问题,到第二届峰会提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开放”一词共出现27次,“互联互通”一词共出现9次,这些关键词向世界传递出的是中国不断开放市场的态度和决心以及“一带一路”全方位、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趋势。开放的互联互通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最为鲜明的标识,这与今年6月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致辞中提到的“面对变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赢是各方的正确选择”高度一致。
“一带一路”作为推动共同发展的全球公共产品,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则是始终贯穿全球治理、推动世界合作共赢的价值引领。所谓“道路通、百业兴”,中国人民最淳朴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件。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助力有关国家打破发展瓶颈、破除互联互通障碍,促进参与国家共享“一带一路”成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创造新的条件,为世界经济发展挖掘新的增长动力。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牵引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构建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大格局稳步推进,陆上、海上、冰上、天上、网上的联通正逐步从愿景变为现实,引领着瓶颈的突破、发展的升级与合作的深化。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欧班列的国内开行城市数量达到63个,累计开行13000列,已经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中国与15个沿线国家签署了18个双多边国际运输便利化协定,与47个沿线国家签署了38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与1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中国海运互联互通指数保持第一,中国港口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主要港口建立航线联系,海运服务已覆盖34个国家42个港口;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A/B/C线、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和天然气管道、中缅油气管道以及亚马尔LNG项目建设与运营有序推进,目前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了西北、东北、西南和东部海上的四大油气合作通道;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将亚洲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联系在一起,为建立和加强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6月发布的报告,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新增国际航线1239条,占新开国际航线总量的69.1%;已完成和规划中的“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项目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货运时间平均减少1.7%—3.2%,使全球平均航运时间下降1.2%—2.5%;“一带一路”新建设的交通网络能缩短旅行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时间缩短了90%;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71个潜在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增加4.97%。总体看,“一带一路”合作将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1%—2.2%,推动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2%;“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增长1.2%—3.4%,全球实际收入增长0.7%—2.9%。这一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基础设施和各领域互联互通,提升国际合作水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走深走实中造福参与国家。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G20大阪峰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互联互通、完善社会保障措施等,建设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政策框架、管理体系,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和韧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将进一步降低区域间商品、资金、信息、技术等交易成本,有效促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各国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由此观之,“一带一路”有助于将零散分布的国家地区联动起来,在互联互通的合作共赢理念指引下,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解决世界发展的“非均衡”和“碎片化”问题。可以预期,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必将推动更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发展,进而推动更加开放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
同时,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大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改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愿望虽然比较强烈,但这些国家多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资金实力和资本积累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存较大资金缺口,无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大项目建设。根据亚行数据,2016—2030年间,亚洲总共需要26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即使实力如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建设泛欧运输网络也需要进行融资支持。此外,我国与沿线国家在陆路、水路、航空、能源和通信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国家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等挑战也不同程度存在。为进一步激发相关国家的发展潜力,推动构建全方位、复合型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下一步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树立伙伴关系理念。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开放包容、互利共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发扬伙伴精神协商处理分歧,充分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共建“一带一路”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要坚持以维护人类共同命运为追求目标,秉持陆海联通的整体观和系统观,践行洲际联通、陆海合作等理念,努力实现全球互联互通超越大国博弈的现实主义政治,以1+1大于2的联接效应,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迎接互联互通时代的来临。
加强行动目标引领。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本着多边主义精神,深入对接各国和国际组织发展倡议和规划,合力推进全方位互联互通。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推动形成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引领、各领域多双边合作为支撑的机制架构,重视互联互通项目在经济、社会、财政、金融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统筹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精耕细作运行主体。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来推进“一带一路”全球互联互通。近年来,互联互通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参与各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各国的努力下,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我们要鼓励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发展。支持为所有投资者提供开放采购以及公平竞争环境,有关合作应遵循现有国际准则和标准、各自的国际责任和项目受益国的法律,同时要考虑受益国的政策和国别情况。培养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语言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高素质人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互联互通项目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福当地人民。
做实多边金融支撑。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各类专项投资基金的作用,发展丝路主题债券,支持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运作。我们要促进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及各类商业银行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拓宽多样化融资渠道,共建稳定、透明、高质量的金融支撑,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双边多边等投融资机制建设,推动亚投行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业务互补与合作,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倡导实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探索设立相关专项基金,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人力、财力及风险防控保障。持续加强共建“一带一路”融资支持,助力企业和金融机构创新合作模式。稳步提高人民币国际支付、投资、交易和筹备功能。
强化风险防范应对。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强大的风险防范应对与安全保障能力作为重要条件。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诸多,政治冲突、金融风险、法律风险、投资安全、文化冲突等风险时有发生,这无疑会阻碍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此,未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应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跟踪了解各参与国的情势变化状况,实时研判和重点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强化与项目参与国的沟通交流,同时应深化对各类项目的微观环境分析,从而更精准地分析项目风险压力,助力改善发展条件,推动实现发展联动和全球治理。
推动战略协同对接。“一带一路”作为凝结中国智慧的国际公共产品,辐射范围广,涵盖内容多,战略意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累计同122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0份政府间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未来,一方面,中国应重视与各参与国国家战略的协同对接,例如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福利与繁荣年”规划、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稳定发展战略”、塔吉克斯坦“能源交通粮食”三大战略及土库曼斯坦建设“强盛幸福时代”发展战略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机对接能有效保障“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在中亚国家的深入推进;另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贸区建设等国内战略的有效协同与积极对接,从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汇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动力。
促进人文互联互通。与过去相比,当代互联互通发生了本质变化,不再仅仅指称铁路、公路和航空领域相互联通,而是进一步涵盖了更多体现各国人文往来要素的更具全球化的内容。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需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构建有利于各国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坚持最大程度的非竞争性与排他性,减少文化障碍。为此,不仅要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同时也重视以政策和规则标准对接、人文交流为重要内容的“软联通”,创造良好人文条件和政治生态,“软硬兼施”推动全球互联互通行稳致远。
发挥中国带动作用。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具有目前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相对深陷“经济金融化”“产业空心化”的美欧国家,中国在重大项目上的资金、技术、装备以及人力资源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中国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桥梁,将以绘制“工笔画”的精神,通过自身更高水平的开放,创造发展机会、增强发展动力,打造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逐步形成符合沿线国家需求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带动更多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并从中受益,把沿线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编辑:闫若之)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