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艳萍(右)给基诺族乡亲诊断病情。 资艳萍供图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一栋白色的三层楼房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基诺山乡卫生院。在卫生院里,基诺族女医生资艳萍正在给乡亲看病,夏日的西双版纳闷热潮湿,不一会儿资艳萍的额头上就沁出了汗水,但她仍马不停蹄地工作着。
1996年从西双版纳州卫生学校毕业后,资艳萍就在基诺山从事医疗卫生工作。23年来,她走遍了基诺山的村村寨寨,参与并见证了基诺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基诺族人还住在茅草房里,种的粮食不够吃,要打猎和采野菜。“我们基诺山,过去缺医少药。乡亲们生了病,常用土办法治病,或是硬扛着。”谈起过去基诺山的医疗卫生状况,资艳萍记忆犹新,“1957年乡里有了卫生院。直到我工作的时候,医疗条件也还比较艰苦。”
当年的基诺山由于气候潮湿、蚊虫肆虐,是疟疾高发地区。“疟疾爆发的时候,寨子里大多数人都染病,乡亲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能采一点草药缓解病痛,延误了病情。”资艳萍说。资艳萍和同事们背着药箱上山,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为村民们治疟疾,发放药物蚊帐,教村民们怎样防蚊防疟。
除了卫生防疫,资艳萍还长期在计生战线工作。那时候,孕妇生孩子只能在家中因陋就简,没有产检,没有产房。产妇手里拽一根绳,嘴里咬一块布,忍受着极大的痛苦把孩子生下来。“我外婆生了7个孩子,只活下来3个。”资艳萍说。
1999年11月,基诺山迎来了新的时代,基诺山乡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乡;2000年,云南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确定整体扶持基诺山乡,列入基诺山、布朗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2005年,国家民委等五部委再次将基诺族列入扶持规划;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后,更加清晰的工作路径、更为有力的帮扶举措,让基诺山乡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现在很多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子,医疗、教育、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资艳萍说。“交通条件也好了,以前从景洪市到基诺族乡要几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开车只要20多分钟。”
“两山(基诺山、布朗山)扶贫开始,每个村都建起了卫生室。”资艳萍说,“过去的赤脚医生参加培训后,成了村医,村民们患上感冒发烧等小病,不会再被耽搁。”在巴亚村的村医诊室,常用药物一应俱全,卫生健康常识宣传材料丰富。
资艳萍介绍,村民们在景洪市里的医院或乡卫生院看过病之后,可以在村医诊室跟踪病情、遵医嘱输液,不用再来回折腾了。村医还担负着跟踪观察回访慢性病、重病患者的任务,村民们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得到保障。
“这些年,我们这里的医疗条件更好了。”谈起这几年基诺山医疗条件的变化,资艳萍如数家珍,“现在,我们全面普及了住院分娩,村民们从结婚到生育,至少有5次免费体检的机会。乡亲们参加‘新农合’,在乡里住院看病的费用能报销90%。”
更让资艳萍高兴的是,基诺山乡卫生院还加入了医共体建设,成为景洪市人民医院基诺山分院。市里的医生到基诺山任职,还能开展远程会诊,病人转院有了绿色通道。
长期辛勤工作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一线的资艳萍,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她十分珍惜走进人民大会堂的机会,积极地为医疗卫生事业和民族地区发展建言献策。
“现在村级的卫生室建设标准仍然比较低,而且专业人才紧缺。”资艳萍建议,进一步完善基层医务人员的薪酬分配制度,全面提高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保障和提高基层医生尤其是村医的待遇,确保分级诊疗顺利实施。
“我们乡村医生也要有养老金了!”资艳萍高兴地说,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重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她一样愿意扎根乡村,服务基层。
祝福
基诺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跨越千年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基诺族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新的跨越,既要靠党的好政策,更需要大家携起手来加油干。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在基诺山祝福祖国。祝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发达,人人享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