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扎墩牧区的牧民都十分尊敬居马泰·俄白克(右)。安宁宁摄
连绵的大山此起彼伏,一眼望不到头,马儿颤巍巍地走在羊肠小道上,一侧便是悬崖峭壁。唯一陪伴在居马泰·俄白克身边的皮药箱和马褡子,那是牧民们远离病痛的希望……这一幕景象,是居马泰·俄白克20余载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
今年55岁的居马泰·俄白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包扎墩牧区的一名哈萨克族医生。从医27年来,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治疗的也大多是感冒、腹泻等常见疾病,但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却让牧民们离不开他。
时间退回到1992年的那个夏天,居马泰·俄白克从新疆伊宁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包扎墩牧区卫生所工作。当时,任乡卫生院院长的父亲,把陪伴自己多年的药箱送给了他。“小马驹长大了,大马要休息了。你要好好干,做个称职的医生,这个药箱就是我的眼睛,我会一直看着你。” 居马泰·俄白克至今仍记得父亲的教诲。
在哈萨克语里,“包扎墩”意为未开发之地,它是特克斯县最好的天然冬牧场,总面积22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有1500户4000余人。进入包扎墩冬牧场的路途十分艰险,许多地方的路面只有七八十厘米宽,只能容下一匹马或两只羊并排通过。因为牧民们居住分散,居马泰·俄白克每巡诊一次至少需要20多天,如果遇到大雪封山,要走1个多月。
刚参加工作时,居马泰·俄白克也有过畏难情绪,一度想放弃这份工作。但一段时间后,他感受到这份工作对于牧民来说是多么重要,便决定留下来。“我们是牧民的孩子,牧民也离不开我们。”居马泰·俄白克深情地说。
凭着这份深情,居马泰·俄白克战胜了不少困难,熟悉了牧区的每一道沟壑、每一户牧民。“我经常对自己说,不把险峻的山道走遍,别说给人治病,连路都找不到怎么治?”他说。
20多年来,居马泰·俄白克每年有300多天在牧区巡诊,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当地很多牧民称他为“包扎墩牧区的飞机”(意为随叫随到)。
从医以来,居马泰·俄白克接生过很多孩子,包扎墩牧区不少孩子的名字都是他起的,孩子们都叫他“居马泰爸爸”。2003年12月,铁热克村镇牧民努尔的妻子即将分娩,居马泰·俄白克便留在附近巡诊,直到孩子出生。之后,他坚持在努尔家看护了7天,看到母子平安,才放心离开。对此,努尔十分感动,坚持让居马泰·俄白克给孩子取名字。
这些年,新疆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居马泰·俄白克所在的包扎墩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也越来越好。
“以前卫生院只有两间平房,能看些头疼脑热的小病。现在,卫生院不仅有100多平方米的门诊室、100多平方米的中医治疗室,还有10余间病房,医护人员也从8名增加到18名,并且通了电、自来水,配备了通信设备。”说起如今的工作环境,居马泰·俄白克打心眼里高兴。
前两年,通讯公司专门在卫生院修建了信号塔,以便牧民在遇到突发疾病等紧急情况时,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联系到医生。
为了提高诊疗水平,居马泰·俄白克还到特克斯县中医院学习维吾尔医等特色医疗。“各方面条件好了,我要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他说。
居马泰·俄白克一家5口人住在距离特克斯县城不远的乔拉克铁热克镇。虽说是家,但他一个月也在家住不了几天,家里的事情全靠妻子忙活。每次回到家,哪怕只有一天,他也要到几个患有慢性病的邻居家走访。
80岁的阿吾尔达·合德尔,患有高血压,需常年吃药。“不管白天晚上,只要居马泰·俄白克医生在家,给他打一个电话,他就过来。”老人说。
2015年9月30日,居马泰·俄白克与来自西藏、内蒙古、广西等地的12名全国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时隔4年,居马泰·俄白克时常感觉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还在耳边。居马泰·俄白克说,总书记向他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好好学习,二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回到家乡后,居马泰·俄白克经常利用看病的机会,向牧民们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和卫生保健知识等,努力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牧民身边。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我眼里,患者没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之分,他们都是病人,我就是他们的医生。”居马泰·俄白克表示,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就像阳光、空气一样重要,自己要通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将民族团结的思想传达到家家户户,绝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
祝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在遥远的伊犁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愿各族群众都有幸福健康的美好生活。
(编辑:李华)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