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在敦煌莫高窟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主办、海内外近30家文博机构协办的大型国际展览,来自全球的120余件套精美文物,立体地呈现了吐蕃时期文化艺术的历史面貌及其与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互动。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
镶银铜弥勒佛坐像、二菩萨及若干皇室供养人造像(局部)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在开幕致辞中说:“西藏地区创造性地汲取周边民族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精华而形成的吐蕃文明,成为中华文化体系颇具特色的代表。敦煌文化历史厚重,与吐蕃文化历来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莫高窟壁画和敦煌遗书,都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交流的生动场景。而这,也正是此次展览落地敦煌的原因。”
唐代胡人与仕女塑像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表示,此次展览通过吐蕃和丝绸之路沿线的艺术珍品,展示吐蕃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其与丝绸之路文化的相互影响,是一次难得一见的有深度、高度、丰富度和精美度的国际大展。而展览落地敦煌,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明枢纽的使命所在,也是敦煌研究院的莫大荣耀。
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汤姆·普利兹克从自己30多年的西藏考察经历及与中国情缘说起,梳理了办展初衷以及展览亮点。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致力于对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及南亚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基金会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已经密切合作了20余年,一直助力西藏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神鸟神兽纹嵌绿松石金胡瓶
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和瑞士阿贝格基金会纺织品保护研究中心为本次展览贡献了诸多精品文物,包括7至9世纪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丝织品、佛像、王冠、生活器物等。国内部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青海都兰博物馆等国内20多家文博机构,奉出了诸多国之瑰宝。此外,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阿勒萨尼收藏等海外机构也为此展览贡献了精美文物。其中,大部分海外展品均首次在中国展出。
整个展览分为7个单元,分别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历史舞台(公元608年—866年)”“贵族营地:丝绸和金银装饰的帐篷”“吐蕃贵族盛装”“贵族飨宴”“贵族狩猎”和“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从吐蕃文化的渊源、发展的宏远背景开始,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文明交融在吐蕃贵族生活各方面的体现。展览中展出的金面具、珠饰及丝绸,均印证了吐蕃与唐代中原文化以及萨珊文明、粟特文明的融合,并由此衍生出吐蕃时期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西藏象雄时期动物纹金面具
金面具的出现和传播,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共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完整而精美的马具首次呈现、多家省级博物馆精品金器的展出等,都让这次展览亮点纷呈。而中亚粟特商人在沟通东西亚方面的历史性作用,欧亚风格的贵重器皿所体现的世界化元素,在展览中也都有鲜明呈现。正如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总监大卫·普利兹克所说,集中呈现7—9世纪吐蕃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桥梁”角色,这次展览可谓开先河。
饰酒神狄俄尼索斯纹、狮纹鎏金银盘
展览生动展现了吐蕃如何创造性地汲取周边文化的精华,并逐渐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历程。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吐蕃如何学习大唐先进的政治体系、占星术、医学和文化艺术,从印度引入佛教,从尼泊尔聘请工匠,吸纳中亚国家的医师、学者和工匠艺人为宫廷活动的参与者。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文物让观众共同见证这样史实:在7至9世纪,丝绸之路沿线诸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以及东西方的多样文化,造就了吐蕃文明的传奇。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千年丝绸之路文明交融、文化互鉴带给我们的启悟。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敦煌研究院原院长王旭东在展览前言中所说:“文物多元的、世界的、超越时空、经久不衰的魅力,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多元文明的相生相长、偕行共进,让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因此而丰富多彩。”
(本文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