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单“挑”五百罗汉 养心静对磨难
来源: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张子胥 发布日期:2019-07-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山泉从布满苔藓的坡道潺潺流下,溯着泉水来路上行,穿过夹道的竹树可见一颗高大茂密的莲雾树,陈振益的画室——“养心斋”便在一旁院落中。

  取名“养心斋”,是因为传统工笔画“不能有一丝杂念”。陈振益向来访的记者递过一杯刚沏好的台湾高山茶,在这新北市山区的画室里讲述自已艺术创作生涯。

  7月初,台湾独臂画家陈振益在画室“养心斋”中向记者讲述其艺术创作经历。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摄

  养心,对于陈振益,从一开始就是最艰难的追求。这位画家1957年生于台湾嘉义东石乡,家境清寒,8岁时帮忙家计,右手不慎被机器切断,但这也没有影响到他小学6年级时突然“福至心灵”,把家里的三合院画下来,并从此奠立以画为业的志向。

  18岁的一天,陈振益从包着油条的报纸上看见征收学徒的广告,遂从嘉义老家北上跟随来自大陆的湖社名家廖天鹤学画。当时廖天鹤因为陈振益肢体残缺而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指导。

  “画国画离不开用毛笔,如果是用右手行笔,顺着来应该是自左往右拉,而我用左手运笔,是由左往右推,反着来。毛笔是软的,不同于硬笔,因此我要比正常人多花上几倍功夫,才能画出相同效果,而要比别人画得好,就更要下苦功不可。”陈振益说。

  7月初,台湾独臂画家陈振益在画室“养心斋”中向记者讲述其艺术创作经历。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摄

  习画过程中,陈振益和三名师兄弟挤在勉强容下四人的房间,其他人因为学习太苦或维持生计先后离开,只有他坚持下来。

  天分、苦工、名家传授,帮助陈振益打下了白描、界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画法和题材上的坚实基础。跟随廖天鹤习画14年后,陈振益开始自立门户。

  1994年,他的工笔画《松柏长青》因画法精致为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收藏。一年后,陈振益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描绘佛教和道教人物。“我转向画释道人物,主要是因为宗教人物画在台湾比较有市场,须靠卖画来维持家计,另一方面也由于对佛学有爱好,可在里面找到心灵的寄托”,他说。

  有了较深刻理解以后,陈振益开始创作前后耗时三年的长卷《五百罗汉图》。

  这是一次漫长的“养心”磨炼历程,“整整三年,我几近‘闭关’,朋友都知道我人在台北,就是找不到我”。

  7月初,台湾独臂画家陈振益在画室“养心斋”中向记者讲述其艺术创作经历。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摄

  “先从线条的勾勒、布景配件、云、山头依序用白描手法表现出深浅和远近,接着再画衣服花纹、脸和表情,再到‘开眼’的点睛之笔,稍有不慎,错下一笔,便会前功尽弃。”陈振益说,三年中,每一次拿起画笔,都保持初绘这幅画时的心境。

  《五百罗汉图》在孙中山纪念馆展出后好评如潮。当时媒体惊叹:“五百罗汉,尊尊表情、样貌不同,完成此画作,恒心与耐力都不是四肢健全的人所能及。”

  此后,陈振益的画作被推向更广舞台,他向记者展示《牧羊图》《西园雅集图》《东方朔》等作品,并解释画作由来、分析画法、技巧,以及观者的评价。

  采访结束时步出养心斋,陈振益环视眼前空幽山谷,7月湿热的空气在山间游走。年过六旬的陈振益说:“传统工笔画是从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财富,到了我这一代,会背负传承的责任。现在我都会对学生强调,师傅传授给我的,都会传给你。”(完)

(中国新闻网)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