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团结统一”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浸润宗教
来源:中国民族报 沈桂萍 发布日期:2019-07-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宗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宗教教规教义的阐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宗教中国化语境下,阐释宗教教规教义应该符合哪些优秀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对塑造中国宗教的品质和面貌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有过宗教冲突的历史不同,中国历史上各宗教之间关系的主旋律是和谐,摩擦大致保持在思想言论层面。和平传教、多教共生、彼此吸收是宗教间关系的主流。各宗教之间平等尊重,相互包容,兼容并蓄,在中国形成“多元通和”的和谐宗教格局。

  同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经历了政教合一和国教统治的历史不同,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政教分离。中国政教关系的历史传统是政主教从,各宗教从属世俗政权统摄。

  中国的这种传统得益于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价值观:“和而不同”与“大一统”。“和而不同”的精髓是和谐,“大一统”的精髓是统一,二者不仅促成了秦汉时期儒道诸家并存,而且也促成了魏晋以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促成唐宋以后中华文化对伊斯兰教文化和基督宗教文化的包容。同时,也促成了宗教不干预世俗政权、遵从世俗政权的政教关系传统。

  山东曲阜尼山孔子圣像 新华社发

  今天,这种价值观进一步升华成我国各宗教相互包容、爱国爱教等优良传统。这是当代中国各宗教和睦相处的重要文化基础,为世界范围内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和睦共存提供了借鉴。因此,对各宗教教规教义的阐释,应该符合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这样的优良传统。

  “和而不同”是儒家重要的价值观,儒家思想倡导“仁恕中道”。“仁者,爱人也”,这是一种“以德治国”的方略,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有礼貌”“讲道理”“以理服人”是中国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主要方式。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和”是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和谐”文化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各种文化深广的包容性。

  体现在宗教态度上,儒家一是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避免了各种宗教对政治的干预,使得儒家的“德治主义”超越各种宗教,具有了人文性、世俗性。同时,“敬鬼神”的态度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宗教宽容精神,因此,儒学主导的形态下,各宗教在民间自主发展。 二是主张“多元通和”。“仁恕中道”精神,在宗教关系方面发展出了中国各种宗教“和而不同”“多元通和”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秦汉时期,儒学成为官学。道教兴起,佛教传入,补充儒家“重入世不重出世”。

  三国至清中叶,中国进入儒、佛、道三教会通与多教互动阶段,最后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三教合流,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慈爱、贵和、尚德、忠恕等,这些成为维系中华民族不散不离的精神纽带。

  今天,中国五大宗教深受儒家“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文化传统浸润,其教规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理念,反对极端主义、排他主义。当代宗教中国化,就要弘扬中国宗教中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重点是挖掘和谐文化资源,推进和谐理念建设,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宗教教规教义阐释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就是符合以“仁恕中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和谐”价值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和谐、包容、理性、崇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塑造我国宗教,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文品格,让历史上形成的我国各宗教之间平等尊重、相互包容、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和正能量。

  建设和谐宗教文化,需要不同宗教文化主体间开展对话交流,在教规教义阐发、道德建设等方面相互学习和借鉴,这种学习借鉴有助于推动各宗教和睦相处。在宗教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各宗教的特性。只有充分尊重个性、包容个性,才能有效推进各文化主体交往交流。只有交往交流,才能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中凝练出深沉的中华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外来文化渗透。

  “大一统”思想的精髓是团结统一。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5000年没有中断,关键在于“大一统”观念。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同胞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中,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统一的“大一统”的价值观内化成全体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表现在宗教态度上,就是不论信仰什么宗教,都维护国家统一。在今天,这种价值观进一步升华成维护国家统一、宗教和睦的价值认同。

  用团结统一的“大一统”价值观浸润宗教,就是把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文化基因植入各宗教思想中,使得中国各宗教思想中内生出爱国主义成分。在教规教义的阐释中,宗教界自觉以中国为所属所忠的国家,以中华文化为所属所敬的文化,以中华民族为所属所爱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列教研部副主任)

《中国民族报》(2019年07月02日 06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vip.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