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云南,处处芳菲。
在腾冲市猴桥镇国门新村,民居屋顶上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路好了、灯亮了,寨子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家家户户种木瓜、种草果,养牛、养蜂,都有产业可以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国门新村党总支副书记欧文龙由衷地说。
边境兴则边民富,边民富则边防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边疆治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呈现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良好局面。
4月25日至26日,国家民委在腾冲召开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云南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经验做法,边疆9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族工作部门作交流发言,系统梳理总结经验,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汇聚强大合力。
补短板、兴产业,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
与会代表走进腾冲市五合乡云台酒业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不仅有花园式的厂区,还有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正在施工的各种大型机械。据介绍,该公司是通过实施国家民委与全国工商联倡议发起的“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从河北邯郸引进的合作项目。一期项目可稳定带动周边各族群众350人就业,年增收1500万余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能致富、留得住。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在边疆地区叠加实施,川藏铁路、“东数西算”、中吉乌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建设,赋予边疆地区多重战略功能和历史性发展机遇。
2020年于田万方机场正式通航、2022年和若铁路开通运营、2022年民丰至洛浦一级公路(途经于田)正式通车运营……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告别了“没有机场”“不通火车”“不通高速”的历史。
近年来,在兴边富民行动推动下,边疆地区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相关资金作用,加快推进交通、电网、水利、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边境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边境地区繁荣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筑牢根基。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边境地区“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后,新建改扩建边境地区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3507处,新建改造供电线路6985公里,20个边境旗(县、市、区)全部通一级及以上公路,行政村宽带通达率100%,边境地区群众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西藏自治区围绕边境地市、县城和所辖乡镇,制定重点支持政策,扎实推进边境城镇市政道路网络和供排水管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历史文化保护等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宜居宜业、和谐繁荣的边境城乡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据统计,我国边疆9省区现有铁路里程近6万公里、公路里程突破165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村村直通邮”实现全覆盖,沿边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内联外通的基础设施网络,让边境地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也带动边境地区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累计下达边疆省区252亿元,支持特色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兴边富民产业加快发展。边疆地区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激活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不断构建多元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4年6月,由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指导的“民营企业进边疆·龙江行”大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黑龙江以此项活动为契机,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招商洽谈活动,与一批民营企业达成一系列务实合作成果。项目成果实现黑龙江省8个涉边市(地)、18个边境县区全覆盖,为实现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边疆省区积极响应“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广大民营企业踊跃参与,先后举办了“吉林行”“龙江行”等活动,一大批产业项目在边境地区落地见效。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300多名企业家参加相关活动。
眼下,位于新疆塔城地区的巴克图口岸,葵花籽原油进口高峰持续,一辆辆满载原油的哈萨克斯坦入境油罐车经海关放行后,驶往塔城市落地加工厂区。“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助推当地外贸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升级发展。2024年,巴克图口岸边民互市进口货运量达13.9万吨,同比增长39.4%。
近年来,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引领边境地区由曾经的末梢转变为开放的前沿,西部陆海新通道促进边境与内地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沿边开发开放平台加快建设,经由边境口岸开行的中欧班列超过10万列,通达欧洲25国220多个城市。边境贸易活力迸发,2024年广西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30.1万吨、货值10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0.2%、68.7%。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在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集镇新区,“马鬃山镇幼儿园及镇区西扩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马鬃山镇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抓手,按照“以产聚人、以城聚人、产城人共兴”的发展思路,加快基础建设、优化发展布局、壮大特色产业、增进民生福祉,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中央支持下,边境地区全部建立了边民补助机制。各族群众在切身感受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极大增强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强烈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守边责任感。
近年来,国家民委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兴边富民行动全过程和各方面,赋予一切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导向和评价标准以“三个意义”,扎实推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建设,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听公园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游人如织。“我们整合各方面资源,打造了这个位于城市中心区和旅游景区的主题馆。”西双版纳州民宗局局长玉坎嫩介绍,主题馆2023年入选云南省首批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铸牢”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
国家民委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边境“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节点建设,在文博院馆、景区景点挖掘保护利用反映“五个共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形成云南西双版纳、内蒙古包头两个节点和广西崇左多个宣教点。
近两年,国家民委还会同相关部门推出“铸牢”主题博物馆88家,推荐103个特色展陈和77项研学课程,助力边疆各文博场所打造边疆旅游独特地标,激活边疆人气,增加边民收入。
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在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上强调,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鲜明主线,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推动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发展。
边疆振兴,产业是根基。近年来,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多措并举,推动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鲜果年产值超64亿元,10万多农户从事草莓生产,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折射出“特色产业+开放通道”的边疆经济发展新范式。
“2021年以来,云南省持续改善沿边一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统筹资金138亿元,在沿边一线374个行政村(社区)创新实施并全面完成边境幸福村建设,进一步补齐沿边村寨水电路网、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短板,并形成10种增收模式,边境群众收入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云南省民宗委主任吴世雄说,“下一步,云南要积极推进民生惠边,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解决扎根边疆守边固边的后顾之忧。”
增强中华文化内聚力、传播力、影响力,是文化润边的核心内容。吉林省扎实做好延边州珲春市防川龙虎阁、通化集安鸭绿江国门铁路大桥、白山市七道江会议纪念馆等边境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提升工作,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一步,吉林省将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吉林省民委主任冯庆忠说。
固防强边要筑牢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坚实屏障。“边疆地区要时刻绷紧边境安全这根弦。”广西民宗委主任李振林表示,广西将“国门”党建作为推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筑牢祖国西南中南安全屏障的重大工程,出台建立兴边富民“书记抓、抓书记”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如今,在广西绵延千里的边境线上,‘守边就是守家,守家就是守国’,已成为各族群众的普遍共识。”李振林说。
国家民委共同发展司司长任献光表示:“按照国家民委党组部署要求,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赋予民族领域经济政策新内涵,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
策马扬鞭奋蹄疾,乘势而上正当时。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