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贵州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永皇 马强 发布日期:2025-04-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兴义万峰林。来源: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

制度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的系统优化

  生态治理体系重构。贵州以“三规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为突破口,构建全域性、差异化的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治理从单一管控向多维协同转型。一是以分区管控重构空间治理框架。建立四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全省划分为七大功能区和若干个管控单元。制定一单元一策准入清单,明确各单元功能定位与开发边界,在强化生态红线约束的同时,为产业绿色转型预留弹性空间。二是以动态调整提升治理效能。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与生态保护需求,及时修订管控方案。新增碳汇资源管理要求,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转型。依托遥感监测与数字化平台,建设“生态资产一张图”数据库,实现治理过程的精准化调控。三是以多规合一强化制度协同。将生态分区成果深度融入规划审批全流程,形成“规划—审批—监管”闭环。通过“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智能研判系统,在项目选址阶段自动规避生态敏感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环节多部门联动,缩短政策审查周期。

  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贵州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系统性破解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难题,构建“确权—评估—交易—监管”全链条生态资产动态管理体系。在产权明晰化改革上,通过网格化监测与遥感测绘技术建立动态确权机制,形成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权属凭证。创新市场化交易机制,构建多层次生态产品交易体系。一方面,建立区域性交易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激活古村落、古树名木等“沉睡资产”。在制度保障上,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生态产品总值(GE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双考核”机制,通过省级核算技术规范完成实物量核算,并将结果应用于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构建起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治理机制。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贵州立足流域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协同发展需求,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出责任共担、效益共享、协同治理的“赤水河模式”,成为全国流域生态治理的典型示范。一是主导构建跨省协同立法框架。2018年,贵州推动云贵川三省签署跨省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制定《云贵川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方案》,明确以水质达标为导向的分担机制。二是创新产业转型与生态补偿联动机制。针对白酒产业集聚带来的环境压力,以仁怀市为试点实施产业综合治理工程,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三是构建法治化长效治理体系。出台《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将生态补偿纳入法治框架,创新“河长制+司法协作”监管模式,为流域治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产业蝶变:融合推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山地特色农业转型。贵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省份,山地丘陵占比达92.5%,长期面临石漠化、耕地碎片化、生态脆弱等制约。近年来,贵州推动山地特色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转型,形成了“治石治贫”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范式。技术革新层面,重点突破山地农业生态约束。针对石漠化区域土壤贫瘠难题,加强品种改良与技术创新,培育特色作物。产业重构层面,构建多维价值转化机制,发展“立体种养+农旅融合”的复合农业,拓展产业链,使生态保护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实现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生态经济重构。

  绿色工业体系重构。贵州聚焦“双碳”目标,制定《贵州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以渣定产”“绿色制造专项行动”等,推动高耗粗放等传统产业向低碳循环升级,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转化。一方面,在制度设计层面,针对传统支柱产业实施清单管理,重点推进白酒产业绿色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六盘水、毕节等资源型城市构建“开采—加工—再生”产业链,形成煤电联营与固废资源化体系,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另一方面,制造业发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低碳生产模式。例如,清镇经济开发区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模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与废弃物协同处置,形成可推广的园区改造范本。

  生态旅游价值倍增。贵州依托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以“流量经济”为切入点,逐步构建起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留量经济”体系,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动能的系统转化。一是以生态资源禀赋为基础。依托梵净山、黄果树瀑布等世界级自然遗产,打造“黄小西吃晚饭”“路边音乐会”等文旅IP,形成景区联动、业态互补的旅游矩阵,将瞬时游客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二是以文化赋能提升旅游体验。将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创新“村超”“村BA”等文旅融合场景,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深度释放。三是以智慧文旅完善服务供给。整合全省多家旅游企业资源,建成“一码游贵州”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发布贵州旅游AI智能应用“AI游贵州”,以新质生产力盘活存量,深度挖掘优势资源价值,创新旅游业态。

数字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技术跃迁

  生态监管智能化。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采用天眼监控、云端分析、网格处置的治理模式,为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在耕地保护领域,将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于违法占耕行为的动态监测。通过多期影像解译与AI智能判读技术,提取疑似违法图斑,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核查。二是在林业生态防护领域,构建三维监测网络系统,有效应对松材线虫病防控挑战,无人机巡航覆盖黔西南等重点林区,在有效防止病虫害扩散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三是在生态修复领域,依托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数据,精准分析喀斯特地貌裂隙特征与植被适应性,筛选适生作物治理石漠化。水土保持监管应用“卫星影像遥感监测+水土保持数据库”等技术,相关部门加强移动核查,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率。

  价值核算数字化。贵州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叠加优势,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采用GEP核算技术和区块链存证服务,为破解生态产品市场化难题提供科技支撑。一方面,构建标准化核算框架,建立省级GEP核算标准化体系,涵盖森林、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的价值计量规则,解决传统核算中的数据孤岛问题,实现生态资源存量与增量的动态追踪。另一方面,区块链驱动治理模式升级,通过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以智能合约技术赋能生态交易自动化,以隐私计算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流通。

  碳汇交易规范化。贵州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精准测绘、动态监测与智能核算,在全国首创单株碳汇交易模式,将每棵树木的固碳能力转化为可量化的碳资产。例如,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户的每株树木均被赋予唯一“身份证号”,通过相关平台实现碳汇量可视化核算与在线交易,资金直达农户账户。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碳票发行的全流程管理中。例如,剑河县依托区块链技术开发碳票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林地的碳减排量转化为碳票,并以此作为抵押获得银行授信贷款,实现“资源变资金”的突破。

全民共富:生态文明成果共享的普惠转化

  绿富共享。贵州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绿色产业为纽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的普惠发展路径。一是机制上,创新“生态治理+脱贫耦合”机制。针对喀斯特地貌区生态承载力脆弱特性,实施退耕还林,建立生态护林员制度,形成“造林增绿—岗位增收—产业增值”互相促进。二是产业转型上,构建三维立体林下经济体系。依托适宜林地资源,打造“林+药”“林+菌”“林+禽”立体产业链,带动农户增收。三是空间重构上,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人地关系再调适,形成“生态减压—发展赋能”的城乡融合发展范式。四是价值延伸上,创新“生态+文旅”路径。以核心景区带动周边村寨因地制宜发展文创、生态康养、农业观光等产业,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生态反哺。贵州构建“生态账户+普惠金融”双向激励机制,推动生态保护与增进民生福祉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全民共享的发展红利。一是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林农收益问题,启动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在雷公山、梵净山等保护区推行“政府赎买+农户补偿”模式,既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又让群众共享“绿色红利”。二是创新生态积分激励机制,试点绿色普惠信用村,将生态保护行为量化为可累积的生态积分,并与金融优惠政策挂钩。三是释放“家门口的绿色红利”,通过生态旅游、特色加工等,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社区共享产业。

  价值共生。贵州以生态文明教育为纽带,推动生态价值认知从环境治理向价值共生跃迁。一是生态认知的转变。将每年的义务植树活动与生态教育、自然保护、志愿服务等融合,将“春天之约”变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仪式。二是生态教育催生绿色行为内化。如,黔西市化屋村落实禁渔政策、护河员制度,发展生态旅游,引导渔民实现从“靠水吃水”向“护水生金”转型,河面清洁度提升直接带动旅游收入增长。三是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普惠性发展载体。贵阳市以“千园之城”建设为载体,将花溪河湿地群改造为融合污水治理与市民休闲的生态空间,使更多居民共享生态红利。

  (作者单位:李永皇,贵州省民族研究院;马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王琪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