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丨精忠报国的岳飞,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偶像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陈俊达 发布日期:2025-04-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道中华”近日发表文章《黑水营血战:从死地到生门》,有些读者在后台留言,对其中说书人给清军讲岳飞故事表示不解,认为满族的先祖是女真人,清军怎么会爱听这样的故事呢?

  这个逻辑听上去好像是比较矛盾,但历史就是这样。不光清军的官兵崇拜岳飞,就连清朝皇帝也将岳飞摆在极高的位置。

  今天“道中华”特发文章,系统梳理历代对岳飞评价的演变轨迹,借以追思这位“千古忠魂”。

图片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图片来源:《河南日报》官方微博)

  (一)从平反昭雪到立庙祭祀

  岳飞去世后二十年,刚刚继位的宋孝宗于当年(1162年)宣布为岳飞平反,平反的诏书是官方首次对岳飞的正面定调。

  诏书不仅肯定了岳飞的军事才能,还表彰其爱民作风。诏书中还借太上皇赵构之口表达对这位忠臣的怀念。  

  八年后,宋孝宗应鄂州士民之请,为岳飞立忠烈庙。

  宋淳熙五年(1178年),为岳飞定谥“武穆”。

  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岳飞为“鄂王”。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改岳飞谥号为“忠武”;景定二年(1261年),又增谥为“忠文王”。

  ▲岳飞画像。画中的岳飞身着皇帝赏赐功臣的蟒袍。(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宋代对岳飞的追封仅仅是开始。元朝建立后,岳飞的政治地位比宋朝又有提高。

  至正九年(1349年),元顺帝下诏在岳飞原有谥号“武穆”前加“保义”以示尊重。

  同时,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朝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官吏,皆将岳飞视作忠义之士加以推崇。  

图片

  ▲河南汤阴岳飞庙,始建时间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图片来源:大河报微博视频号)

  入明之后,岳飞地位进一步提高。朱元璋将岳飞誉为历代三十七位名臣之一,并下令使岳飞配享太庙。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封岳飞为“宋少保鄂国武穆王”,规定每岁岳飞忌日为十二月二十九日,并派遣官员致祭杭州岳王庙。此举标志着岳飞从民间崇拜升格为国家祭祀符号。

  明宣宗朱瞻基则对岳飞作出全面界定,诗曰:“南宋推四将,岳飞为第一。” 

图片

  ▲杭州岳飞庙。(图片来源: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资讯网)

  清朝建立后,顺治、康熙、雍正三帝都曾重修杭州岳庙和岳飞墓。康熙六十年(1721年),将岳飞从祀历代帝王庙。乾隆曾撰写《岳武穆论》,给予岳飞高度评价,并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亲往汤阴岳飞庙祭奠。

  乾隆对岳飞的推崇,既是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也蕴含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考量。

  (二)历代史书中的岳飞

  “文武全器,仁智并施”

  岳飞蒙冤被害后,由于秦桧把持朝政,监修国史,有关岳飞的史籍便遭篡改,将岳飞塑造为“指斥乘舆”的“跋扈武将”形象,严重影响后人对岳飞真实形象的了解。

  那么后世是如何了解到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和精神呢?

  主要是当时的史官并未皆屈从于秦桧一党,如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便记载岳家军“行军所至,秋毫无犯,民不知兵”。

  正是在这些史家的努力下,岳飞后代岳霖、岳柯方得以在嘉泰三年(1203年)完成《鄂王行实编年》,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得以在史书中呈现。

图片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岳家军。(AI制图)

  岳飞得到平反后,世人开始了解到他的真实形象。

  《金佗粹编》记载: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称赞岳飞的带兵能力是韩世忠等名将所无法企及的。杨万里、赵汝愚等也将岳飞、韩世忠并举为名将。

  即便在金朝,金章宗也称赞他“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这种来自对手的认可,充分凸显了岳飞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

  宋代以降,史书中逐步构建起一个对于岳飞的完整的史学评价体系。

  元代,由脱脱领衔修撰的《宋史》便高度赞扬了岳飞文武双全、仁义与智谋兼具的卓越才能,同时也对岳飞被害表示极大的惋惜。

  脱脱率领的修史团队对岳飞达成了“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共识性评价,这种跨越民族界限的历史认同极为罕见。

图片

  ▲《宋史》书影。(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博物馆) 

  明清两代,岳飞“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形象,成为史书中的一致性评价。《明太祖实录》记载:“帝观《宋史》至岳飞事,慨然叹曰:‘纯臣不可得也!’”

  乾隆帝在对史书《通鉴辑览》的批注中,评价岳飞“锐意恢复,假使竟其设施,未必无成。”

  四库馆臣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更将史可法等明末忠臣比附岳飞,构建起跨朝代的忠义谱系。

  (三)代代传颂的岳武穆

  从宋元至明清,诗词、戏曲中有关岳飞的评价皆为歌颂忠良、抨击奸邪。

  关于岳飞的文学评价,从宋元时期歌颂岳飞之忠勇,上升为明清时期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其演进轨迹折射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进程。

  据《宋元明清咏岳飞广辑》统计,南宋至清代的咏岳诗作多达2500余首。其中宋元时期作品以“忠烈”为基调,构建起“精忠报国—奸佞构陷—千古奇冤”的叙事范式。

图片

  ▲岳飞作战图。(AI制图)

  入元以后,咏岳诗在继承宋人悲凉基调的同时,已开始突破君臣伦理框架,展现出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层思考。诗人张宪在《岳鄂王歌》中甚至设想岳飞在收到班师诏书时辞不受命,先直捣黄龙,再拜表请罪,表达出收复中原的豪情与意志。

  明代,咏岳诗篇激增至近900首,标志着岳飞形象完成了从“赵宋忠臣”到“华夏英烈”的质变。

  官方与民间都以各自的方式对岳飞表达敬意与凭吊,这种双重建构在清朝达到顶峰,仅乾隆皇帝一人便连作九首咏岳诗,在《岳武穆墓》中乾隆皇帝写道:

  读史常思忠孝诚,重瞻宰树拱佳城。

  莫须有狱何须恨,义所重人死所轻。

  梓里秋风还忆昨,石门古月增如生。

  夜台犹切偏安愤,想对余杭气未平。

  此诗前半部分赞扬岳飞精忠报国的一生,后半部分指责宋高宗君臣苟且偏安。

  统计显示,清代近1500首咏岳诗中,少数民族诗人作品占比达17%。比如,蒙古族人法式善就曾写下“红罗帜上岳字标,精忠之气砚宁销”的诗句。这充分显示,岳飞最终成为各民族共同尊奉的对象。

  从宋元至明清,以岳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词,那就是“精忠”。

图片

  ▲杭州岳王庙岳母刺字雕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考诸史籍,岳飞背刺为“尽忠报国”,而“精忠”实为宋高宗赐旗之语。

  在明代以前,“精忠”与“尽忠”二者并行不悖,各有其专属含义。

  “尽忠”体现岳飞的理想抱负,是岳飞自身的价值目标;“精忠”是外部世界对岳飞价值的肯定,更易转化为超越朝代更迭的文化符号。

  明代以降,“精忠”逐渐取代“尽忠”,成为主流表述,从《精忠旗》杂剧到《说岳全传》,文学作品通过反复强化“精忠”意象,最终使之升华为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之一。

  (四)民间评价

  当年,岳飞被害的消息传出后,“天下闻者无不垂涕”。这种集体悲痛催生了最早的民间纪念活动。

图片

  ▲百姓祭祀岳飞,香火不断。(AI制图)

  值得注意的是,民众的哀悼并非单纯的情感宣泄,而是通过“绘像立祀”构建起新的记忆场域。百姓不仅自发在家中开展纪念岳飞的活动,还通过立庙奉祀的形式传承岳飞精神。

  据《湖北转运司立庙牒》记载,岳飞去世后,邦人十有八九都为他画像祭祀。类似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民间已将岳飞由一名抗金名将,逐渐转化为一种信仰,将其视作守护神加以供奉。

  这种民间的自发纪念在宋元以后演变为制度化的信仰体系。在岳飞长期驻节的鄂州、死难的杭州和出生地汤阴都建有规模宏大的岳飞庙,崇信岳飞的民众似乎要与岳飞拥有共同的历史和精神。

  宋理宗将岳飞立为土地神;明王朝先后加封岳飞为“靖魔大帝”等道教化封号;清代杭州在岳庙设关岳并祀殿;台湾鹿港奉其为主神的敕建庙宇。这些都体现了岳飞由人向神的转变。

图片

  ▲岳飞雕塑。(图片来源:大河报微博视频号)

  纵观岳飞评价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对岳飞的推崇,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也包含着维护多民族国家统治秩序的现实考量。

  政府褒扬,加之史家评价、文学宣传、民间尊崇,使得岳飞成为中华民族英雄,发挥了凝聚中华儿女的作用,进而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面对外国列强入侵时,各民族爱国儿女在岳飞“精忠报国”精神影响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使岳飞精神更加具有了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永恒价值。

  (作者简介:陈俊达,吉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