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教育“点灯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 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发布日期:2025-02-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清晨5点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零下25摄氏度的寒风裹挟着雪粒呼啸而过。“从教师宿舍到学校一共2.4公里路,冬天小路被积雪覆盖,我们只好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走。”这是姜伟两年援青回忆中最艰难的时刻之一,也是这里所有援青教师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从渤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青海省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校长到天津市滨海新区远洋城中学校长,姜伟用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在雪域与大海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

  2022年7月,51岁的姜伟第一次踏上平均海拔3700米的泽库县,首先面对的是剧烈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整夜失眠、嘴唇发紫、走路如同踩棉花,但他却毫不退缩。“教育是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他说。

  除了担任校长和主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外,姜伟还是高三六班的数学老师。班主任俄毛措记得,每周日晚七点的教学楼,总能在走廊尽头望见那盏不灭的灯,姜伟雷打不动驻守3小时晚自习。“学生们都喜欢他,下课放学时总有学生围着他请教数学题,大家对学好数学越来越有信心。”俄毛措说。

  “这道题不难,我们慢慢解。”2024年考入青海民族大学的万玛措至今记得姜老师的这句口头禅。面对学生们普遍存在的“背诵多、动笔少”现象,姜伟针对性地开展了“数学每日打卡”活动,绿色的练习册厚厚一本,封面印着“小步走、勤反馈、重基础、看进步”。万玛措的打卡本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公式。

  “姜伟总能精准捕捉师生们的细微困境,将每个难题放在心上,倾尽全力为大家排忧解难。”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原书记仁青才让说,从保证学生们每天早餐一个鸡蛋到4000斤爱心大米,从崭新的课桌椅到棉服、饮水机,这位总说“要对得起每个孩子”的校长,手机里存着50多个捐助方的联系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知识的火种在高原生生不息。”为了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姜伟协调来自天津的12位帮扶教师收徒,每名帮扶教师都兼任教研组长,带徒弟、搞教研、作讲座、研究新高考改革……融入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援青两年来,姜伟和援青教师团队组织开展了“东西部校际联合教研”等系列活动;依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在校内连续开展三届“引领杯”师傅示范课和“青苗杯”徒弟展示课。

  “在姜校长和援青教师团队的帮助下,学校实现了教研课题‘零’的突破。”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书记夏吾东智自豪地说,有关“组团式”帮扶背景下东西部联合网络教研的课题已经结题。

  在大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60%的泽库县,姜伟用一腔热血为雪域高原上的莘莘学子亮起明灯。2024年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本科升学率在黄南州名列前茅,“中石化女子春蕾班”本科上线率达71%,6名天津援青教师和徒弟共同申报了省级教育研究课题。

  回到天津后,姜伟的手机里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感言。其中有一条留言令他深受触动:“感谢您让我们相信,草原的尽头不只是草原。”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